检正的意思、检正的详细解释
检正的解释
(1).端正的操行。《晋书·陈舆传》:“ 舆 虽无检正,而有力致。”
(2).检验核正。《宋书·律历志上》:“如 和 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新唐书·高俭传》:“由是詔 士廉 与 韦挺 、 岑文本 、 令狐德棻 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
(3). 宋 官名。 宋 叶适 《上殿札子》:“今自检正、都司、六部列属以及寺监,皆纲目之所在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詔检正,累降指挥,申严行在﹝下﹞,於是遂罢诸路类试。”参见“ 检正官 ”。
词语分解
- 检的解释 检 (檢) ǎ 查:检查。检测。检讨。检举。检校(刼 )。检修。检索。检察。 注意约束(言行):检点(a.注意约束言行,如“参加宴会时连吃带拿,太不检检了”;b.查看是否符合,如“把行李检检一遍”)。
- 正的解释 正 è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则的:正当(刵 )。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恰好:正好。正中(恘 )
专业解析
“检正”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围绕着“检查、核对、纠正”展开。以下是基于权威词典和文献对其详细含义的解释:
-
官职名称(核心历史含义):
- 主要指宋代中央机构中设置的一种官职。
- 职责:主要负责检查、审核、纠正中书门下省(最高行政机构)各房(部门)的公事文书。其职能类似于现代的审核、校对、复核,确保公文的准确性、合规性和格式规范。
- 设置:宋初设于中书门下省,分“五房检正官”。元丰改制后,废中书门下,以尚书省掌行政,遂于尚书省设“都事”、“主事”等职,其职能与之前的“检正”有承接关系。
- 来源依据:此释义主要来源于《宋史·职官志》等历史典籍和权威历史词典(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例如《宋史·职官志一》记载:“检正官,五房各一人,掌纠正省务。” 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也明确将“检正”解释为“官名。宋置,掌纠正省务”。
-
检查纠正(动词性含义):
- 作为动词使用,意为检查核对并加以修正、改正。
- 对象:常用于指对文字、书籍、文件、记录等进行仔细的审阅,发现其中的错误、疏漏或不规范之处,并予以订正。
- 来源依据:此含义在《辞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工具书中均有收录。例如,《辞源》解释“检正”的第二义项即为“检查修正”。
-
考订(引申义):
- 在文献学、学术研究领域,“检正”有时引申为考订、校勘的意思,即通过比对不同版本或依据可靠资料,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字、内容进行考究和订正,力求恢复其原貌或确定其正误。
- 来源依据:此含义虽不如前两者常用,但在涉及古籍整理、学术研究的语境中可见,其基础仍源于“检查核对并修正”的核心义,在《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有所体现。
“检正”一词的核心内涵是检查与修正。其最具体、最著名的含义是作为宋代负责审核公文的官职名称。作为动词,它广泛用于表示对文字、文件等进行仔细核对并改正错误的行为。在学术领域,它也可指对古籍文献的考订工作。理解该词需结合其历史背景和具体语境。
参考来源:
-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记载宋代检正官职的设置与职能。 (历史典籍)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提供“检正”作为宋代官名的权威解释。 (历史词典)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收录“检正”词条,解释其官职含义。 (语文词典)
- 《辞源》(商务印书馆):收录“检正”词条,包含官职和检查修正双重含义。 (大型语文、历史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检正”词条,详述其官职、动词及考订含义。 (大型语文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检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
端正的操行
指个人品行或行为的正直规范,例如《晋书·陈舆传》提到“舆虽无检正,而有力致”,此处强调道德约束与端正的品格。
-
检验核正
用于描述对事物的核对与纠正,如《宋书·律历志》中记载“调与不调,无以检正”,意为通过检查确保准确性。
-
宋代官职名称
宋代设有“检正官”,隶属中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公文、协调六部事务,属于行政系统中的重要职位,相关记载可见于《续资治通鉴》等文献。
补充说明:现代语境中,“检正”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其核心含义围绕“检查”“修正”与“规范”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傍晩爆竹变号部长惭羞抄事叱拨侈大辍策慈明从表侄东飘西徙独孤浑法律责任放大炮访事佛律稿鞂海波不惊海不波溢行己有耻龢声呼噜噜降避蛟鼋吉屦积李谨笃及物动词眷歆句脉空悬库缎狼餐虎噬酪乳雷樽榴花天酒銮辂鸾旂马班迈上玫阶门槛税明志僻介丕扬谦书情窦初开气瓶秋光群雌粥粥人亡家破刷的说白腾奔痛哭伟德五行相生相公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