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端正的操行。《晋书·陈舆传》:“ 舆 虽无检正,而有力致。”
(2).检验核正。《宋书·律历志上》:“如 和 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新唐书·高俭传》:“由是詔 士廉 与 韦挺 、 岑文本 、 令狐德棻 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
(3). 宋 官名。 宋 叶适 《上殿札子》:“今自检正、都司、六部列属以及寺监,皆纲目之所在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詔检正,累降指挥,申严行在﹝下﹞,於是遂罢诸路类试。”参见“ 检正官 ”。
“检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释:
端正的操行
指个人品行或行为的正直规范,例如《晋书·陈舆传》提到“舆虽无检正,而有力致”,此处强调道德约束与端正的品格。
检验核正
用于描述对事物的核对与纠正,如《宋书·律历志》中记载“调与不调,无以检正”,意为通过检查确保准确性。
宋代官职名称
宋代设有“检正官”,隶属中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公文、协调六部事务,属于行政系统中的重要职位,相关记载可见于《续资治通鉴》等文献。
补充说明:现代语境中,“检正”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学术讨论中。其核心含义围绕“检查”“修正”与“规范”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检正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表示纠正、校正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检字的部首是木,总笔画数为12。
来源:
检正这个词源于古时的汉语,经过演变和衍生而来。它在古代并没有明确定义,只是用来描述对错思维的调整和纠正。
繁体:
繁体字为檢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检正的写法为“檢正”或“檢証”,采用了更繁琐的字形。
例句:
1. 他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能对项目进行检正。
2. 经过反复检查和检正,文档的错误得到纠正。
组词:
补正、改正、纠正、校正、核正
近义词:
改正、纠正、校正
反义词:
错误、错误、误差
百读不厌柏叶书邦禄倍畔备员步步高升测谎诚悬绸固传惹棰敕除丧赐告翠烛东西南北鹅膏蕈二性子返俗飞听浮飘告蒇旱涝滑珠交颈郊薮结草衔环居官守法拘检狂疎陆池莲禄鬼马蹄明医密苏里河囊膪弄春拍马屁剽模贫交泼泼洒洒扲掑穷家子铨括仍迭忍虐设若识乘除舒长抒发嵩构搜伏隋珠荆璧逃絶团保玩鲍五圻下端相掩仙卉下三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