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兼義的意思、兼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兼義的解釋

“十三經”之經注與疏合刻,謂之某經兼義,即兼并“正義”之意。其刻本謂之兼義本。如今 阮 校“十三經”《周易》,即稱《周易兼義上經》《周易兼義下經》, 阮元 校勘雲:“‘兼義’字乃合刻注疏者所加。取兼并正義之意也。蓋其始注疏無合一之本,南北 宋 之間,以疏附於經注者,謂之某經兼義。至其後則直謂之某經注疏。此變易之漸也。”見《〈周易注疏〉校勘記》卷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兼義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一個詞語或文字同時包含兩種或多種含義,屬于多義現象的一種特殊表達。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兼”的本義

    源自《說文解字》:“兼,并也。從又持秝。兼持二禾。” 本義為同時持有兩把禾穗,引申為同時涉及兩種或多種事物。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

  2. “義”的含義

    《爾雅·釋言》:“義,宜也。” 指合宜的道理或内容,後擴展為字詞的意義。

    來源:《爾雅》。

  3. “兼義”的合成釋義

    結合二者,“兼義”指同一語言單位(如字、詞)兼具兩種及以上不同含義,強調語義的并存性。例如:

    “古漢語中‘辟’字兼義豐富,既有‘開啟’(如‘開辟’),亦有‘君主’(如‘複辟’)。”


二、學術定義與用例

  1. 訓诂學中的界定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凡字有本義,有引申義,有假借義。”而“兼義”可視為引申義或假借義并存于同一字形的現象。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2. 典型例證

    • “行”:兼有“行走”(háng)與“行為”(xíng)二義;
    • “樂”:兼表“音樂”(yuè)與“快樂”(lè);
    • “長”:兼具“長度”(cháng)與“生長”(zhǎng)之義。

三、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概念 定義 與“兼義”的差異
多義詞 一詞多義,需語境區分 “兼義”強調多義共存于同一形式
同形詞 字形相同但詞源不同(如“花錢”/“花朵”) “兼義”多屬同一詞源的分化
通假字 借音表義,與本義無關 “兼義”包含本義與派生義

四、現代應用與語言規範

現代漢語中,“兼義”現象多見于文言遺存或專業術語。例如:


參考文獻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 《爾雅》. 中國古代辭書.

: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文獻;現代辭書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官網獲取權威版本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兼義”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一、文獻學專稱(核心含義)

指古代“十三經”注疏合刻的版本名稱,即将經文、注文與疏解合并刊印的文獻形式。其名稱來源于“兼并正義”之意:

二、語言學引申(非主流用法)

現代少數語境中,偶見将“兼義”解釋為一詞多義現象,即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不同含義。但此用法并非傳統權威定義,更多見于個别詞典的通俗化表述,需謹慎使用。


附:“兼”的造字本義

“兼”字本義為同時持兩禾(小篆字形像手持兩株莊稼),引申為“加倍”“同時涉及多方面”,如“兼程”“兼顧”。這一含義為“兼義”的構詞基礎。

别人正在浏覽...

闇塞骜岸奧林匹克運動白疊巾版輿背前面後俵子碧襕賓筵捶琢鉏畬等威鼎興豆腐腦逗趣兒斷語範成大飯粱反膺鳳鶴封緜戆昧高徽汩湧橫拜徊腸傷氣佳辰兼且堅營郊墅迦葉赍盜食解嚴金绯浄門诘屈磝碻九溟昆仍苦霧婪詐兩級師範學堂裂壤滿堂綿絨旁仄骈骈評改巧法青袅三兔穴燒焊賒老識本虱瘕速成班望文生訓侮謾挦剝向午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