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change work;exchange labour] 农民互相以人力、畜力、农具等换工形式互助
中国 农村旧有的一种劳动互助形式。一般是由两户或几户农民进行换工互助,调剂劳力或畜力。有人工换人工、畜工换畜工、人工换畜工等方式。《中国歌谣资料·变工》:“你出畜,我出人,大家来变工。” 刘白羽 《红玛瑙》:“ 刘建章 叫我搞变工,我说没农具,他答应合作社帮添农具。”参见“ 变工队 ”。
"变工"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劳动互助形式,指农户间通过互换劳动力或生产工具来提高耕作效率的合作方式。该词最早见于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文献,现收录于多部权威汉语工具书。
一、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将其定义为:"农民相互调剂劳动力、畜力或生产工具,进行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其核心特征是平等互助,通常以工换工、畜力换人工等形式展开,区别于雇佣劳动关系。
二、历史沿革 据《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记载,这种组织形式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帮工搭套",在抗日战争时期经边区政府改造成为制度化的生产合作模式,主要流行于华北、西北等旱作农业区。
三、运作形式 《农业大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归纳出三种典型形态:①人工互换:按等价原则交换劳动力;②人畜互换:如用耕牛抵算人工;③技术协作:具有专项技能的农户进行互补合作。通常采用"工票制"进行量化结算。
四、文化意义 《中华民俗大典·生产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指出,这种制度蕴含"守望相助"的农耕伦理,在土地改革初期(1947-1952)曾作为过渡形式存在,后逐步被农业生产合作社取代,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学界研究。
“变工”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中国农村在解放区及20世纪50年代初期实行的一种劳动互助形式,通过人力、畜力或农具的互换合作,实现劳动力调剂。
该形式常见于生产资源匮乏时期,旨在通过集体协作提升耕作效率。如刘白羽《红玛瑙》中记载的合作社帮添农具案例,以及民谣《变工》描述的“你出畜,我出人”协作模式。
现已演变为历史词汇,常见于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政策文献中。法语词典中对应译为“échange de travail”(劳动交换)。
需与“变换工种”的现代职场概念区分,其核心特征是互助性而非职业变更。中“改变职业”的成语解释存在偏差,建议以劳动互助释义为准。
笔材避瓜防李不成才采召超群越辈惩艾出贷初交麤疎大家伙大同瀵发芙渠共存亡钩逮归途古装好行小慧后来人阛市挟尺姜黄佼好加诬劫石鲸音进谏开博坑井零敲碎打灵验利适溜工啰唣媒翳眇曼魔术师判冥披发缨冠千叠欠债秋凋冉冉悠悠日日容礼三六九等生荣死衰首义霜栗水殿朔易唐虞贴运脡脊烃基外衣网住威如无条件西方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