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江洋大盗的意思、江洋大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江洋大盗的解释

江河湖海上行凶抢劫的强盗。《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小妇人父及夫,俱为江洋大盗所杀。”《明史·张可大传》:“﹝ 张可大 ﹞分守 瓜洲 、 仪真 ,江洋大盗敛迹。”《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他一向本是江洋大盗;因他善于使船,专能抢上风,踅顺水,水面交起锋来,他那隻船使的如快马一般。” 凌力 《星星草》第十三章一:“ 童先生 既然武艺高强,又带着兵,干啥不去捉那个江洋大盗呢?捉住了有二千两银子的巨赏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江洋大盗是汉语中形容水上劫掠行为的特定称谓,指长期在江河湖海等广阔水域实施大规模抢劫的盗匪。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三侠五义》第四十回:"这江洋大盗,原是水面上作生涯的",凸显其活动范围特征。

从构词法分析,"江洋"取象于《淮南子》"江淮之波,洋洋乎若江河"的壮阔水域意象,结合"大盗"这一刑法术语(《唐律疏议》卷十九规定"行盗五疋以上即谓大盗"),形成具有震慑力的四字成语结构。清代《刑案汇览》记载,乾隆年间刑部将"在洋面劫掠商船"案件统称为"江洋大盗案",确立其法律界定标准。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延伸为:①特指古代水上抢劫集团;②比喻手段狠辣、规模庞大的犯罪组织。这种语义演变体现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跨境有组织犯罪类比为"新型江洋大盗"。

词义辨析需注意:《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特别标注,该词属历史概念,当代司法文书已改用"海上抢劫罪"等法定罪名。但在文学创作领域仍保留其修辞功能,如金庸《倚天屠龙记》描写海沙帮时沿用此称,延续词汇生命力。

网络扩展解释

“江洋大盗”是汉语成语,指在江河湖海上抢劫行凶的强盗,现也引申为形容行事霸道或危害极大的恶势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原指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抢劫的强盗,强调其活动范围广、危害性强。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小妇人父及夫,俱为江洋大盗所杀。”

  2. 历史背景与出处

    • 词源与地理关联:古代“江湖”常指水域环境,如梁山泊等,因水域复杂易藏匿,成为盗匪聚集地。明代文献中已明确记载“江洋大盗”一词,如《明史》提到张可大治理瓜洲时“江洋大盗敛迹”。
    • 文化扩展:明清小说(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进一步强化了“江湖”与盗匪的关联,使该词融入民间叙事。
  3. 用法与例句

    • 本义:描述水上劫掠行为,如“这一带常有江洋大盗出没,商船不敢独行”。
    • 引申义:现代可比喻危害社会的恶势力或霸道之人,例如新闻标题“南京截获‘江洋大盗’谷斑皮蠹害虫”。
  4. 相关历史事件与文学形象

    • 真实案例:1911年意大利人佩鲁贾盗窃《蒙娜丽莎》,被称为“江洋大盗”,因其跨国作案且动机涉及民族主义。
    • 民间故事:传说中“江洋大盗”常被赋予侠盗色彩,如杭州故事中盗贼智斗官府的情节。
  5. 词语结构
    由“江洋”(广阔水域)和“大盗”(大规模盗匪)组成,凸显其活动范围与危害程度,含贬义,多作主语或宾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文学引用,可查阅《初刻拍案惊奇》《明史》等原始文献,或参考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阿英百代文宗逼笮唱赚产卵诧异乘除称许愁闷辞富居贫单劣盗伐雕蔚滴搭洞悉短衣帮独步当世飞航凤琴岎崯纲领觥筵瓜萤海涯天角回修兼采教肄叽叽喳喳锦币矜絜进转积中可笑苦干来稿脸大凉昧离合悲欢卖弄风情矛渝梅大头蒙头盖面棉蕾尼阻辔勒偏照清酝啓体三年不蜚善行无辙迹摄检疏班梳枇损绌贪泉涕零吞钩鲜莹鲜摘摘小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