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邊币的意思、邊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邊币的解釋

[Border Region Currency] 陝甘甯、晉察冀、冀熱遼等邊區政府銀行在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所發行的紙币

詳細解釋

抗 日 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邊區政府銀行所發行的紙币。 毛6*6*《改造我們的學習》二:“經濟學教授不能解釋邊币和法币,當然學生也不能解釋。”原注:“‘邊币’是 陝甘甯邊區 政府銀行所發行的流通券。”《解放日報》1946.8.27:“ 晉察冀邊區 發邊币二十萬萬元。這些農貸,大部發到急需幫助的窮苦農民及抗屬手中。”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邊币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邊币”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經濟術語,指中國抗日戰争時期(1937-1945年)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陝甘甯邊區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其定義為“陝甘甯邊區銀行發行的貨币”。該詞條在《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卷》中進一步說明,邊币的發行旨在打破日僞政權與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保障邊區軍民物資供給。

從貨币學角度看,邊币的發行機構為陝甘甯邊區銀行,其流通範圍涵蓋陝甘甯邊區及相鄰的晉綏、晉察冀等抗日根據地,主要功能包括支付軍饷、采購糧食及穩定物價。據《陝甘甯邊區金融史》記載,邊币采用“元”為基本單位,票面印有“陝甘甯邊區銀行”字樣及工農兵圖案,具有鮮明的紅色政權特征。

這一貨币體系在1948年12月停止流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貨币史”專欄顯示,邊币最終通過“人民币統一兌換”政策退出曆史舞台,其兌換比率為人民币1元折合邊币1000元。該貨币的發行與廢止過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金融史》中被評價為“特殊曆史條件下貨币主權實踐的典型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

“邊币”是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各邊區政府銀行發行的區域性貨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邊币主要指陝甘甯、晉察冀、冀熱遼等邊區政府發行的紙币,用于滿足當地經濟需求,與國民政府法币并存流通。例如,陝甘甯邊區銀行以“延安光華商店代價券”名義發行輔币,解決法币輔币短缺問題。

二、曆史背景

  1. 起源:1937年國共合作期間,邊區原使用法币,但因國民政府提供的軍饷多為整币,市場輔币嚴重不足。
  2. 發行過程:1938年陝甘甯邊區率先以輔币形式發行“光華商店代價券”,面值從二分到七角五分不等,與法币等值流通,後逐漸擴展為獨立貨币體系。

三、作用與意義

  1. 經濟作用:促進邊區工農業和商業發展,成為財政後盾,緩解了法币通貨膨脹對邊區的影響。
  2. 政治意義:标志邊區經濟走向獨立自主,是中共與國民黨在經濟、金融領域鬥争的重要工具。

四、其他邊區發行情況

除陝甘甯邊區外,晉察冀邊區銀行、鄂豫邊區建設銀行等也發行過類似貨币,統稱“邊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搜狗百科或延安紅雲平台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日被動式本經變遷駁冗城栅伧奴寵樹代力大面擔幢伎定謀第一義谛奪禠乏手飛仙蓋封翁負塗豕符伍公役管鮑之交果臝古突突狠悻弘侈紅粉青樓昏渾尖尖簡曠角裡先生甲械階下漢禁火辰金就康歌狂率贶贈饋酳勒卒良策馬蔺子牛哀抛朵搴采人生如朝露三寶殿煞賬石料石錢視如敝屣受祿覗察速滑鎖呐炭棒畏怖下筆千言祥哀詳情度理香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