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边币的意思、边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边币的解释

[Border Region Currency] 陕甘宁、晋察冀、冀热辽等边区政府银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所发行的纸币

详细解释

抗 日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边区政府银行所发行的纸币。 毛6*6*《改造我们的学习》二:“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原注:“‘边币’是 陕甘宁边区 政府银行所发行的流通券。”《解放日报》1946.8.27:“ 晋察冀边区 发边币二十万万元。这些农贷,大部发到急需帮助的穷苦农民及抗属手中。”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边币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边币”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经济术语,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其定义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该词条在《中国历史大辞典·经济卷》中进一步说明,边币的发行旨在打破日伪政权与国民党政府的经济封锁,保障边区军民物资供给。

从货币学角度看,边币的发行机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其流通范围涵盖陕甘宁边区及相邻的晋绥、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主要功能包括支付军饷、采购粮食及稳定物价。据《陕甘宁边区金融史》记载,边币采用“元”为基本单位,票面印有“陕甘宁边区银行”字样及工农兵图案,具有鲜明的红色政权特征。

这一货币体系在1948年12月停止流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货币史”专栏显示,边币最终通过“人民币统一兑换”政策退出历史舞台,其兑换比率为人民币1元折合边币1000元。该货币的发行与废止过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金融史》中被评价为“特殊历史条件下货币主权实践的典型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边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边区政府银行发行的区域性货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边币主要指陕甘宁、晋察冀、冀热辽等边区政府发行的纸币,用于满足当地经济需求,与国民政府法币并存流通。例如,陕甘宁边区银行以“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名义发行辅币,解决法币辅币短缺问题。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1937年国共合作期间,边区原使用法币,但因国民政府提供的军饷多为整币,市场辅币严重不足。
  2. 发行过程:1938年陕甘宁边区率先以辅币形式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面值从二分到七角五分不等,与法币等值流通,后逐渐扩展为独立货币体系。

三、作用与意义

  1. 经济作用:促进边区工农业和商业发展,成为财政后盾,缓解了法币通货膨胀对边区的影响。
  2. 政治意义:标志边区经济走向独立自主,是中共与国民党在经济、金融领域斗争的重要工具。

四、其他边区发行情况

除陕甘宁边区外,晋察冀边区银行、鄂豫边区建设银行等也发行过类似货币,统称“边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搜狗百科或延安红云平台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呆白萼仙白花拜献悲懽笨嘴拙腮贬忽剥落蝉喘雷乾辰事冲境酬纳抽丝川墨达巴汉代沟打麻将东趋西步饭局丰年兆官桂鼓怒鼓桡黑甲横巴怳忽黄夷逭暑虎皮羊质鞬服桀傲杰黠警笛井科酒吏课讲乐志两节棍林阿柳毬柳士师隆振乱患蛮纸贸易壁垒没入囊底蒲酒潜虑取媚食毛践土手令蜀魂说作随龙兔宫顽铁五胜详悉枭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