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托;付托。《新唐書·蕭至忠傳》:“又宰相要官子弟,多居美爵,并罕才藝,而更相諉託。” 清 徐作肅 《侯仲衡行狀》:“先人每視人事如己事,凡有涉於裡黨利益,以及友朋之諉託,未嘗以險阻辭。”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銮儀衛》:“惟 漢 武科甲侍衞仍舊名,其後許外放緑營武弁。 漢 軍人員視為捷徑,每多諉託。”
“诿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ěi tuō,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委托;付托
該詞的核心意義指将事務或責任交付他人處理,常見于古籍或正式語境。例如《新唐書·蕭至忠傳》中提及“并罕才藝,而更相諉託”,即強調官員子弟因才能不足而互相委托事務。
若在閱讀中遇到該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古籍或正式文本中多指“委托”,而口語或非正式場合可能偏向“推诿”。需注意區分。
《诿讬》是一個包含兩個意思的詞,分别是“诿”和“讬”。
“诿”的部首是讠,總共有8畫;“讬”的部首是讠,總共有8畫。
《诿讬》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它是由兩個獨立的字合并而成的,并且每個字分别表示一種意義。
《诿讬》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依然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古籍文獻。
1. 他總是诿責别人,從不承擔責任。
2. 她不願意讬托他人的幫助,總是想自己解決問題。
僅以“诿”和“讬”為部分組成的詞語:
诿過(推卸過錯)
讬手(交托他人)
诿過:推诿、推卸
讬手:委托、交托
诿過:認錯、負責
讬手:自己動手、親自辦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