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ustpan]∶一種鏟狀盤,通常有一短把,用以收運從地闆上掃除的垃圾
(2) [basket for earth,etc.]∶運土工具,用草繩或竹篾編成
即簸箕。一種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器具。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用來簸糧食或暫時盛放東西。《說嶽全傳》第三回:“﹝ 嶽飛 ﹞即去取了一個畚箕,走出門來。” 葉聖陶 《隔膜·苦菜》:“我就佝偻着身子,兩手不停地拾起磚瓦,投在粗竹絲編的大畚箕裡。”
畚箕(拼音:běn jī)是漢語中一個傳統名詞,指一種用于盛放、搬運垃圾或土石的器具,通常由竹篾、藤條或塑料等材料編織而成,形似簸箕,底部扁平,三面有低矮邊沿,一側敞口便于傾倒。以下從字形、釋義、用途及權威來源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字形結構
二字組合後,“畚箕”特指一種帶敞口的搬運工具。
核心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畚箕:用竹、木、鐵皮等制成的器具,三面有邊沿,一面敞口,用來裝垃圾、運土石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6.)
傳統功能
現代變體
民俗象征
在民間習俗中,畚箕因形似“聚寶盆”,部分地區将其視為招財工具,如春節時放置硬币祈求豐裕。
文學意象
古典文學中常作為勞動符號出現,如《詩經·小雅》中“畚梮之役”,反映古代土木工程場景。
《辭海》(第七版):
畚箕:一種竹編或木制的盛物器具,口大底淺,多用于搬運雜物。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漢語大詞典》:
畚箕:三面有邊、一面敞口的容器,用于裝運垃圾或土石。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注:方言差異參考《中國方言大詞典》)
畚箕作為漢語中的具象名詞,既承載了農耕文化的實用功能,亦在語言演進中融入日常生活,其釋義與用途在權威辭書中均有明确界定。
“畚箕”是一個與農業生産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工具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畚箕(拼音:běn jī)是一種鏟狀或盤狀的器具,主要用于收運垃圾、糧食或土石等松散物。它既是農用工具,也用于家庭衛生清潔。
在部分方言(如廣甯話)中,“畚箕”被引申為帶有貶義的詛咒語,暗喻“短命”或“被丢棄的命運”,源于古代夭折嬰兒用畚箕處理的習俗。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的使用場景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搜狗百科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脖頸兒,脖頸子蔔稽參戰軍吃洴賜沾大牲德育凡客肥源風礫風月常新付屬改業根株牽連貴好昏迷不省活活貨款将欲潔己奉公節院敬獻金铙空道蘭蕙狸貓鈴索慄縮滅拂米家山末代孫抹麗摹索佞柔牛湩骈體文坯子騎操青攢青璅凄咽三品蒭豆上種山僧沈綿詩集傳柿葉耍奸媮合苟從投置脫不了吐眩嵬騀卧虎顯箸瑕瑜互見習好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