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ect] 明顯分節的小型無脊椎動物任何一種,包括昆蟲綱和其它(例如蜘蛛、螨、蜱、蜈蚣、鼠婦)外表與昆蟲相似的成員
蟲類的統稱。《禮記·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身留于朝,願納圖貢,昆蟲草木,亦無所傷。”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十三日》:“大概因為昆蟲、蚊蚋很多的原故,公園中很少有電燈。”
“昆蟲”是節肢動物門中六足亞綱(Hexapoda)的一類無脊椎動物,具有以下核心特征和意義:
現存已描述種類超100萬種,占已知動物物種的54%,實際估計可能達500-1000萬種。最小的寄生蜂體長僅0.139毫米,最大的竹節蟲體長可達62.4厘米。
注意:蜘蛛、蜈蚣等雖同屬節肢動物,但因足數差異(蜘蛛4對足,蜈蚣每體節1對足)不屬于昆蟲。
昆蟲(kūn chóng)是指屬于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的一類生物。它們通常具有六條腿、兩對翅膀以及體表特殊的外骨骼。昆蟲數量龐大,種類多樣,是地球上其中一種最為豐富的生物群體之一。
按照部首和筆畫的拆分,我們可以了解“昆蟲”這個詞的結構。它由“日”(部首:日)和“虍”(部首:虍)組成,拼音為kūn chóng。根據筆畫計算,昆蟲這個詞總共有10畫。
昆蟲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論語·陽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其中的“昆蟲”指的是昆玉和蟲子。後來,逐漸演變成指昆玉本身以及各類昆蟲。
在繁體字中,昆蟲的寫法為「昆蟲」。這個寫法在繁體字中更常見,但與簡體字的寫法相比,并無本質區别。
在古時候,漢字對于昆蟲的寫法并不完全一緻。例如,在西漢時期,有人将昆蟲寫作“昆蟲”或“悃蟲”。這些古代的寫法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逐漸淘汰,如今的“昆蟲”成為了最為常見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關于昆蟲的例句:
下面列舉一些與昆蟲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昆蟲界、昆蟲學、昆蟲園、昆蟲群、昆蟲紀
近義詞:蟲類、蟲子、動物
反義詞:高等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