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慌乱。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城客》:“忽见猛虎负一物至,众皆惶挠,则共闞喝之,仍大击板屋并物。”
(2).惧怕不能坚持。 唐 萧倣 《与浙江郑商绰大夫雪门生薛扶状》:“某裁断自己,实无愧怀,敦朝廷厚风,去士林时态,此志惶挠,岂惮悔尤!”
“惶挠”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由“惶”(焦虑)和“挠”(烦恼)组成,表示内心慌乱、焦虑不安的状态。根据权威词典,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多用于描述人面临困境时的心理状态,例如:
现代使用中,“惶挠”更多保留书面语色彩,日常口语中常用“慌乱”“焦虑”等替代词。其古义中的“惧怕不能坚持”在现代语境中已较少使用。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访问查字典等权威来源。
惶挠(huáng náo),意为烦恼不安的样子,形容内心不安,精神纷乱。
拆分部首和笔画:惶(心字旁、丢一筆)、挠(扌字旁、十二筆)。
来源:《尔雅·释诂》有对惶挠的解释,表达了人们内心不安的状态。
繁体:惶挠。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具体记载,但古代人们对于内心不安的情感状态有意识地使用了这两个字。
例句:他最近的工作压力让他感到惶挠不安。
组词:惶恐、烦惶、惶然、忧惶。
近义词:烦躁、烦闷、焦虑。
反义词:安定、平静、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