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種盾牌。《周禮·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 鄭玄 注:“五盾,幹櫓之屬,其名未盡聞也。”《元史·輿服志二》:“前井宿旗左,參宿旗右,各五盾從。次鬼宿旗左,觜宿旗右,各五弓從。次柳宿旗左,畢宿旗右,各五盾從。”
“五盾”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及用法如下:
五盾指五種盾牌,是古代軍事防禦器具的統稱。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司兵》中的記載:“司兵,掌五兵五盾。”
文獻出處
功能與分類
五盾屬于“幹橹之屬”(即盾類防禦武器),可能包括不同材質或用途的盾牌,如木盾、皮盾等,但因史料缺失,具體分類尚無定論。
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五盾”可比喻“有能力、有實力的人”,但這一解釋未見于古代文獻,可能是基于字面(“五”象征多,“盾”象征防禦力)的引申,需謹慎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考據,可參考《周禮》及《元史》原文。
《五盾》是一個成語,意為五塊盾牌。比喻依仗的防禦力量。
《五盾》的部首是石(石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量分别為五畫和十二畫。
《五盾》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劉敬傳》中的一個故事。劉敬是秦朝的将領,他率領的隊伍在戰鬥中遇到了強敵,但是劉敬卻能夠穩定士氣,因為他手下的戰士有五塊堅固的盾牌作為防禦工具。這個故事後來被轉化為成語,用來形容人們依靠堅實的防禦力量。
《五盾》的繁體字為「五盾」,與簡體字相同。
《五盾》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含義相同。
他有着五盾一般的防禦能力,讓敵人無從下手。
關于五盾的組詞,可以有五盾護衛、五盾當先等。
相關的近義詞可以包括五面金牌、五面金盾等。
與五盾相對的反義詞可以是破盾、無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