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贝母的意思、贝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贝母的解释

[fritillary] 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之功。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

详细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长形,似韭,花黄绿色,下垂像钟。鳞茎入药有止咳祛痰等作用。《诗·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毛 传:“蝱,贝母也。” 宋 张载 《贝母》诗:“贝母阶前梦百寻,双桐盘遶叶森森。” 阿英 《许穆夫人》:“上山岗采贝母为的是治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贝母,汉语词典释义如下:

一、汉字解析

字形结构:形声字,从“贝”(表意)、“母”(表声)。

部首笔画:属“贝”部,总笔画7画(繁体“貝母”为12画)。

读音:普通话读作bèi mǔ,中古音属帮母灰韵(贝)和明母厚韵(母)。


二、基本释义

植物学定义

贝母是百合科(Liliaceae)贝母属(Friti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统称。其干燥鳞茎入药,由2-3枚肥厚鳞瓣聚合而成,形如贝壳抱合,故名“贝母”。

药用价值

中医理论中,贝母性微寒、味苦甘,归肺、心经,核心功效包括:

  1. 清热润肺:缓解肺热燥咳(如川贝母);
  2. 化痰散结:化解痰核瘰疬(如浙贝母)。

三、名称溯源

历史记载

“贝母”之名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载其“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汉代《名医别录》补充“疗咳嗽上气”之功,印证其千年药用传统。

名称演变

古称“蝱”(《诗经》),后因鳞茎形似贝壳聚合,且“母”喻指地下块根(如“知母”同例),遂定名“贝母”。


四、权威典籍佐证

  1.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贝母能散心胸郁结之气……治肺痈肺痿、咳喘吐血。”

  2. 《本草经疏》(明·缪希雍)

    “贝母,肺经气分药也,凡肺病皆可用之。”


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贝母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其解释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1. 基本定义
贝母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统称,其干燥鳞茎可入药。名称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形似聚贝子”的描述,因鳞片如贝壳聚合而得名。

2. 植物学特征

3. 药用价值

4. 历史记载
《诗经·载驰》中称其为“蝱”,《尔雅》《本草经集注》等古籍均有药用记录,是中国早期文献中重要的药用植物。

5. 常见种类

提示:不同种类需遵医嘱使用,避免混淆。更多分类信息可参考百科类来源(如)。

别人正在浏览...

八石比例尺不够仇讐喘咳传胪出征打悲阿呾刹那蛋子點注丢卒保车动发冬装饿馑纷纷風癩浮浅给赐乖僢诡状胡椒获成霍铎讲考湔雪嚼腭搥床几儿纪录片进化谨题酒大工愧厉聊天儿临睨六先生柳絮才高理欲迷真签到青珥顷然璆然攘狱三腊山相生夺硬抢诗臞时限熟泥思服四六风坛谕桃奴体敌莁荑宪辟显姓小样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