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pithet of a great conquering general] 神明而威武
将軍乃神武雄才
(1).原謂以吉兇禍福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易·繫辭上》:“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孔穎達 疏:“夫《易》道深遠,以吉兇禍福威服萬物,故古之聰明叡知神武之君,謂 伏犧 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而畏服之也。”後沿用為英明威武之意,多用以稱頌帝王将相。《漢書·叙傳下》:“皇矣 漢祖 ,纂 堯 之緒,實天生德,聰明神武。”《宋書·武帝紀上》:“若 劉公 自率衆至 豫章 ,遣鋭師過 嶺 ,雖復将軍神武,恐必不能當也。” 唐 杜甫 《投贈哥舒開府翰二十韻》:“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 清 姚鼐 《雄縣詠周世宗》:“五朝庶見真神武,再世何難嗣守文。”
(2). 唐 時北衙軍所屬禁軍名。《新唐書·兵志》:“自 肅宗 以後,北軍增置威虎、長興等軍,名類頗多而廢置不一。唯羽林、龍武、神武、神策、神威最盛,總曰左右十軍矣。”
(3).即 神武門 。 南朝 建康 皇宮西首門名。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為總得居士壽》詞:“不為蓴鱸笠澤,便挂衣冠 神武 。”參見“ 神武門 ”。
“神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神武”由“神”和“武”組成:
經典出處
源自《周易·繫辭上》:“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原指通過德行和威懾力(非暴力)使天下臣服,後演變為對統治者的稱頌。
具體應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影視作品中,形容角色兼具智慧與力量,例如武俠小說中的“神武功法”,或用于贊美傑出領導者的綜合能力。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詞源考據,可參考《周易》《漢書》等古典著作,或查閱故宮曆史資料。
段落标題使用h2标籤:《神武》的意思
神武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神”和“武”。
神字的部首是“示”,它是由“礻”和“申”兩個部首組成。神字的筆畫數是4畫。
武字的部首是“止”,它是由“戈”和“止”兩個部首組成。武字的筆畫數是8畫。
神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當中。在《左傳·哀公二十七年》這篇文章中,有“畢國無神武,戎人不襲邊城”。這裡的神武指的是強大而無比的力量和武勇。
神武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神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神字的寫法是“壬示刀”,其中壬是指漢字的一種變體形式。
神武這個詞可以用在很多不同的場合中,例如:“他的武藝很高強,簡直可以稱為神武。”
與神武相關的組詞有:神武門、神武山、神武縣等。
近義詞可以是:神勇、神氣、武力等。
反義詞可以是:懦弱、無能、平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