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力不從心的意思、力不從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力不從心的解釋

[ability falling short of one's wishes;ability not equal to one's ambition;lack the ability to do what one would like to do; the spirit indeed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 心裡想做,但能力達不到

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後漢書·西域傳》

詳細解釋

想做某事而力量達不到。《後漢書·西域傳》:“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諸國力不從心,東西南北自在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 歸 等屢涉戎場,便利擊刺;京師士衆,未習軍旅,雖皆義勇,力不從心。”《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隻是小娘子千金聲價,小可家貧力薄,如何擺布,也是力不從心了。” 朱自清 《選詩雜記》:“動手的時候并不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假如不曾作到相當地步,那是力不從心,無可奈何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力不從心"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主觀願望與客觀能力無法匹配的狀态。具體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溯源 該成語最早見于《後漢書·班超傳》:"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班超晚年戍守西域時上書漢和帝,坦言年老體衰難以勝任職責,成為該典故的出處。唐代李賢注《後漢書》時提煉為"力不從心"四字定型,沿用至今。

二、語義結構 "力"指實際具備的能力或資源,"心"代表主觀意願或計劃目标。"不從"二字精準刻畫了主觀與客觀的斷裂狀态,形成"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矛盾張力。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心裡想做而力量不夠",強調主客觀條件失衡的本質特征。

三、語用場景 該成語常用于三種語境:1)自我能力評估時的謙辭,如"承蒙信任,唯恐力不從心";2)客觀分析事态時的判斷,如工程進度因資源匮乏而力不從心;3)文學創作中的心理描寫,錢鐘書在《圍城》中描寫方鴻漸時有"滿腔抱負都化作力不從心的歎息"的典型用例。近義詞"有心無力""力不能及"等見于《中華成語大辭典》釋義系統。

網絡擴展解釋

“力不從心”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lì bù cóng xīn,其核心含義是:心裡想做某件事,但自身的力量或能力不足以實現,常用來表達一種無奈或遺憾的狀态。

詳細解釋:

  1. 字面拆解:

    • “力”:指力量、能力。
    • “不從”:無法順從、無法達到。
    • “心”:指心中的意願。 合起來即“心裡想做,但力量跟不上”。
  2. 情感色彩: 通常帶有無奈、遺憾或自責的意味,多用于自述或描述他人的困境,而非客觀批評。

  3. 使用場景:

    • 能力不足:如工作超出個人能力範圍時,可以說“這項工作讓我力不從心”。
    • 身體限制:如因健康問題無法完成目标,例如“想陪孩子跑步,但體力不支,深感力不從心”。
  4. 近義詞:

    • 心有餘而力不足
    • 無能為力
    • 鞭長莫及
  5. 反義詞:

    • 得心應手
    • 遊刃有餘
    • 力所能及
  6. 出處與典故: 成語源自《後漢書·西域傳》,東漢名将班超晚年因年老體衰,上書皇帝請求歸鄉時寫道:“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後演變為“力不從心”。

例句:

這一成語生動體現了主觀意願與客觀能力之間的矛盾,是中文中表達“理想與現實的落差”的經典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保社别有風趣别酌兵貴神速不可揆度踩鋼索怆凄賜贶從公歌崔嵯燈亮兒動起端公敦重反惑犯濫鋪摸蕃熟風宣芬芗扶欄管飯貫想鍋魁歡趣擊奪結口老鲫溜靈峰禮事禮圖蠻狄明教不變鳥譚蓬麻披散洽熟棋列山呼海嘯社栎矢箙詩俊十七帖事實上釋滞水浒恕直邃竹條香鐵腳梨頭號土木之難彎彎宛約誣告湘妃鼓瑟纖麗弦轸笑場笑臉西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