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寒拾的意思、寒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寒拾的解释

唐 诗僧 寒山 和 拾得 的并称。 陈衍 《元诗纪事·行端》:“《灵隐寺志》: 端 文字不由师授,自然能通,自称 寒 拾 里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寒拾是汉语中对唐代两位著名诗僧寒山与拾得的合称。这一称谓源于二人深厚的友谊、共同的隐逸生活方式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后成为隐逸高士或超脱世俗之人的代名词。以下从词义、文化内涵及典籍依据展开说明: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寒拾”为专有名词,特指唐代隐居于天台山国清寺的两位僧人寒山与拾得。寒山以桦皮为冠、破衣木屐,拾得本是孤儿,被国清寺僧收养,二人因志趣相投结为挚友,常吟诗唱和,行为狂放不羁。

  2. 引申义

    后世以“寒拾”代指淡泊名利、逍遥自在的隐士,或形容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如清代诗人黄景仁《赤壁》云:“寒拾相逢应大笑,笑人碌碌作公卿”,即以寒拾反衬世俗功名之虚妄。


二、文化内涵与象征

  1. 佛教禅意象征

    寒山与拾得被奉为佛教禅宗的“和合二圣”,象征和谐共生、无争无执的禅理。其诗作融合儒释道思想,语言俚俗而意境深远,如寒山诗“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暗含物我两忘之境。

  2. 文人精神寄托

    宋元以降,“寒拾”成为文人笔下隐逸文化的符号。如《宋高僧传》载二人“形貌枯悴,歌笑无常”,其形象被赋予对抗世俗礼法、追求本真的寓意,与陶渊明、林逋等并列为隐逸典范。


三、典籍依据

  1. 历史文献记载

    • 《宋高僧传·卷十九》明确记载寒山、拾得事迹,称其“隐迹天台,时人莫识”。
    • 唐代台州刺史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详述二人行迹,为最早文献佐证。
  2. 文学经典引用

    • 南宋《景德传灯录》将寒拾纳入禅宗谱系,称其“垂迹度生,游戏人间”。
    • 清代《御定全唐诗》收录寒山诗三百余首,提要称其“与拾得并称,遗世独立”。

四、现代使用语境

“寒拾”一词今多见于学术研究、佛教文化及古典文学领域,日常使用较少。例如: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

  1. 《宋高僧传》(赞宁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寒山子诗集序》(闾丘胤撰,收入《四部丛刊》)
  3. 《景德传灯录》(道原纂,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御定全唐诗》(康熙敕编,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寒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解释:

一、主要含义(人物并称)

根据、、等高权威性来源,“寒拾”指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的并称。两人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隐逸诗僧,常被视作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在文学和禅宗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苏州寒山寺的“寒拾殿”便供奉二人塑像。

二、其他解释(需谨慎参考)

部分来源(如)将“寒拾”解释为成语,意为“寒冷季节辛苦捡拾”,比喻通过艰辛努力获得少量收获。但此解释未在其他权威来源中得到广泛印证,可能与原词的本义存在混淆。

三、补充说明

  1. 文化影响:寒山与拾得的诗作风格质朴,多表现山林隐逸之趣,对后世禅诗影响深远。
  2. 历史记载:元代文人行端曾自称“寒拾里人”,可见其文化象征意义。

建议在具体语境中优先采用“唐代诗僧并称”这一主流解释,若涉及文学或宗教领域需特别注意。

别人正在浏览...

百六拜墓不系之舟处于锉斩大动干戈大豆赕罚方法方括号负辱龟从古来含经堂汉族皇隰见风转篷急鬭畸功浄瓶窭乏溘先朝露空虚花兰花老斵轮缧缧连钱僚采辽东归鹤陋亡罗纹纸买关节棉连暖笙偶俪槃基披毛索黶屏气敛息牵鱼桥路俏冥冥青玑权舆勝絶蝨官石耜寿冢蜀鸡司明送酒外寇无窖巫史羡息啸萃小洋齛啮愶愶缬晕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