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诗僧 寒山 和 拾得 的并称。 陈衍 《元诗纪事·行端》:“《灵隐寺志》: 端 文字不由师授,自然能通,自称 寒 拾 里人。”
“寒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综合解释:
根据、、等高权威性来源,“寒拾”指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的并称。两人是佛教史上著名的隐逸诗僧,常被视作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在文学和禅宗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苏州寒山寺的“寒拾殿”便供奉二人塑像。
部分来源(如)将“寒拾”解释为成语,意为“寒冷季节辛苦捡拾”,比喻通过艰辛努力获得少量收获。但此解释未在其他权威来源中得到广泛印证,可能与原词的本义存在混淆。
建议在具体语境中优先采用“唐代诗僧并称”这一主流解释,若涉及文学或宗教领域需特别注意。
《寒拾》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在寒冷的天气里拾取、捡拾。它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人在寒冷的环境中辛苦地工作或者是艰难地努力去获取一些东西。
《寒拾》的拆分部首是“宀”和“手”,其中“宀”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明与房屋、室内等相关,而“手”则表示与手相关。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画。
《寒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中的“寒掇”,意为在寒冷之中掇拾,捡拾。现代汉语中的“掇”被改为了“拾”,但是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寒拾」。
在古时候,汉字《寒拾》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古代字体中,笔画和形状会有一些差异。然而,本文主要以现代的汉字形式为准。
1. 在严寒的冬天,他穿着单薄的衣物到河边寒拾废弃的纸箱子。
2. 这个老人靠着寒拾破烂的废品为生。
3. 小明骑着自行车寒拾路上掉落的零钱。
寒冷、拾取、努力、工作
拣、捡、拾取
丢弃、放弃、抛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