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守城武器。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器式》:“狼牙拍,用榆槐木枋造,长五尺,阔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铁钉数百箇,皆长五寸,重六两,布钉於拍上,出木三寸,四面嵌一刃刀,四角钉环,以绳滑绞於滑车,鉤於城上。敌人蚁附攻城,扯起拍落下,自难攻也。”
“狼牙拍”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结构与材质
狼牙拍是一种大型木质兵器,多采用榆木或槐木制成。其形制为长方形,尺寸约为长五尺(约1.6米)、宽四尺五寸(约1.5米)、厚三寸(约10厘米)。拍面密集分布上百根铁钉,每根钉长五寸(约16厘米),锋刃露出木板三寸,形似狼牙,四周还嵌有刀刃。
用途与使用方式
主要用于防御敌军攀爬城墙。通过绳索和绞车将狼牙拍悬挂于城头,当敌军“蚁附攻城”时,守军迅速释放绳索,使其从高处砸落,利用重量和铁钉对敌人造成致命伤害。
历史记载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器式》详细记载了其制作方法及战术作用,称其“自难攻也”。
部分词典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行动迅猛、果断无情,强调不给对手喘息之机。例如:“市场竞争中,该公司以狼牙拍之势迅速占领份额。”但需注意,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多数文献仍以武器释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武备志》等古籍或军事历史类资料。
《狼牙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强力的斗争或竞争。
《狼牙拍》的拆分部首是犭(犬部)和扌(手部)。它的总笔画数是16画。
《狼牙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朝的故事。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夺取各个国家并统一中国时,曾与项羽进行了激烈的争斗。后来,刘邦的部将方将军与项羽在一次战斗中相遇,方将军用一种形状狰狞的拍子攻击,迅速击败了项羽。从此,人们把这种利剑形状的武器称为狼牙拍,并用来比喻强力的斗争或竞争。
《狼牙拍》的繁体字为《狼牙拍》。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狼牙拍的犬部写作犭,手部写作扌。这种写法与现代书写有所不同,但字形基本保持不变。
1. 这次比赛真是一场激烈的狼牙拍,双方实力相当。
2. 在商业竞争中,只有进行狼牙拍才能脱颖而出。
狼牙拍的组词有:
- 狼牙 (láng yá):比喻锐利的器具。
- 狼狈 (láng bèi):形容人处境窘迫、不顺利。
- 拍档 (pāi dàng):指一起合作的伙伴。
- 竞争 (jìng zhēng):争夺、比较力量或优势。
- 战斗 (zhàn dòu):指冲突、搏斗的行为。
狼牙拍的近义词有:
- 锐利 (ruì lì):尖锐、敏锐。
- 激烈 (jī liè):剧烈、激进。
- 激战 (jī zhàn):指激烈的战斗。
狼牙拍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是一种比喻。但与狼牙拍相反的词汇可以是:
- 和谐 (hé xié):指各方和睦、融洽相处。
- 和平 (hé píng):指没有战争、冲突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