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順理的話。《逸周書·常訓》:“順言曰政,順政曰遂。”
(2).附和對方的話。《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吾順言許之,所以從其意,使自安而不為備,因蓄士卒之力,一旦擊之,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兵之變化,固非一道也。”
(3).按通常順序而言。 楊樹達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倒句例》:“‘有以也夫, 平公 之不霸也!’按:此文順言之,當雲:‘ 平公 之不霸也,有以也夫!’”
“順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釋:
指符合道理或邏輯的言論。例如《逸周書·常訓》中提到“順言曰政,順政曰遂”,強調通過合乎邏輯的言論來推動政事發展。這類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體現對語言規範性的重視。
表示順從或迎合他人的觀點。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記載,曹操曾“順言許之”以麻痹對手,使其放松戒備,最終突襲成功。這種用法多用于策略性對話或權宜應對。
指語言表達中遵循常規語序。例如楊樹達在《古書疑義舉例續補》中分析倒裝句時,提到“順言之”即按正常語序表達。這一含義常見于語言學或古籍注解中。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語言學分析及曆史案例,涵蓋“順言”的核心語義及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逸周書》《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順言是一個成語,意為按順序說話,表示言辭得當,依照條理有序地表達觀點或陳述事實。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說話有條理、通順流暢,能夠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意思。
順言由部首頁(⻂)和頁之下(⺌)組成,并且總共有五畫。
《順言》成語最早來自于《孟子·萬章上》:“誠不順言,君子之道也。”而在繁體中,順言的寫法與簡體一樣。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順言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順言”,在部首位置有一個額外的頭部部首,并且使用了更多的筆畫。
1. 他在演講中順言而出,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2. 這篇論文的結構井然有序,每個段落都順言而寫,使得整個論述連貫有力。
- 順理成章:按照道理發展,毫不矛盾。
- 順服:遵從,聽從指揮或命令。
- 順暢:通暢無阻,不斷順利。
- 順利:事情順發展,沒有困難。
- 順從:順從别人的意願或要求。
- 雜亂無章:無條理,沒有秩序。
- 繞口令:說話拗口難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