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蜻蜓的别稱。一說極似蜻蜓。惟前翅較短,不能遠飛。 南朝 齊 謝朓 《贈王主簿詩》之一:“蜻蛉草際飛,遊蜂花上食。”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蜻蛉,一名青亭,一名胡蝶,色青而大者是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蜻蛉》。
(2).指一種小船。 清 陳維崧 《念奴嬌·臨津懷古》詞:“我買蜻蛉剛六尺,紅樹之中斜繫。”參見“ 蜻蜓舟 ”。
“蜻蛉”一詞的含義可從生物學和文學文化兩個層面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基本定義
蜻蛉是蜻蜓目(Odonata)昆蟲的通稱,包含蜻蜓和豆娘兩類。其中,豆娘屬于束翅亞目(Zygoptera),體型纖細,翅狹窄且靜止時垂直疊于背部;蜻蜓則屬于差翅亞目(Anisoptera),體型較大,翅寬且平展。
形态特征
生活習性
古漢語中的别稱
古代文獻中,“蜻蛉”常指蜻蜓,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别稱“紗羊”,并描述不同顔色種類的名稱(如赤卒、江雞等)。
象征與比喻
蜻蛉既是生物學中一類昆蟲的統稱,又承載了傳統文化中的詩意意象,兼具科學價值與人文意蘊。
蜻蛉是一種昆蟲,屬于蜻蛉目、蜻蛉科,學名為Odonata。它們的體長一般在2-4厘米左右,身體細長,翅膀透明,常見于靜水中、花草叢中。
蜻蛉的拆分部首是蟲,共有10畫。
蜻蛉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現為漢字,它也是一個傳統的詞彙。在繁體字中,蜻蛉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蜻蛉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方式可能有些差異。
蜻蛉翩翩飛舞在花叢中。
蜻蛉翅膀、蜻蛉點水、蜻蛉振翅、蜻蛉吟、蜻蛉舞
蜻蜓、飛蛾
蟬、螞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