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蜻蛉的意思、蜻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蜻蛉的解釋

(1).蜻蜓的别稱。一說極似蜻蜓。惟前翅較短,不能遠飛。 南朝 齊 謝朓 《贈王主簿詩》之一:“蜻蛉草際飛,遊蜂花上食。”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蜻蛉,一名青亭,一名胡蝶,色青而大者是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二·蜻蛉》

(2).指一種小船。 清 陳維崧 《念奴嬌·臨津懷古》詞:“我買蜻蛉剛六尺,紅樹之中斜繫。”參見“ 蜻蜓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蜻蛉是漢語中對一類昆蟲的統稱,其含義在古今語境中有所演變,需結合權威詞典釋義與生物學分類進行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古代釋義

  1. 字形構成

    “蜻”從“蟲”部,本義與昆蟲相關;“蛉”為形聲字,《說文解字》注“蛉,蜻蛉也”,二者組合指代特定蟲類。

  2. 古義泛指蜻蜓

    古代文獻中“蜻蛉”多泛指蜻蜓目昆蟲。如《呂氏春秋·精谕》載“海上之人好蜻者”,高誘注:“蜻,蜻蛉。”此義延續至明清,如《本草綱目》将“蜻蛉”列為蜻蜓别名。


二、現代漢語的精準定義

  1. 狹義指豆娘

    現代生物學語境下,“蜻蛉”特指均翅亞目(Zygoptera)昆蟲,即俗稱的“豆娘”。特征包括:

    • 體形纖細,翅基狹窄,停歇時雙翅豎立背側
    • 複眼間距寬于頭部寬度
    • 幼蟲水生,具三片尾鰓。
  2. 與蜻蜓的區分

    蜻蜓屬“差翅亞目”(Anisoptera),體粗壯,停歇時翅平展,複眼相接。二者雖同屬蜻蜓目,但形态、行為差異顯著。


三、權威詞典釋義佐證


四、文化意象與誤用辨析

  1. 文學象征

    古詩詞常以“蜻蛉”喻生命脆弱,如《戰國策》載“蜻蛉其小者也”諷喻目光短淺。

  2. 常見誤用糾正

    現代部分語境誤将“蜻蛉”等同蜻蜓。需強調科學分類中:

    • 蜻蜓目 = 蜻蜓(差翅亞目) + 豆娘(均翅亞目)
    • “蜻蛉”僅對應豆娘。

結論:蜻蛉在漢語中曆經詞義縮小,從古代蜻蜓統稱演變為現代生物學特指豆娘(均翅亞目昆蟲),需結合文獻與科學分類理解其雙重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蜻蛉”一詞的含義可從生物學和文學文化兩個層面進行解析,具體如下:

一、生物學含義

  1. 基本定義
    蜻蛉是蜻蜓目(Odonata)昆蟲的通稱,包含蜻蜓和豆娘兩類。其中,豆娘屬于束翅亞目(Zygoptera),體型纖細,翅狹窄且靜止時垂直疊于背部;蜻蜓則屬于差翅亞目(Anisoptera),體型較大,翅寬且平展。

  2. 形态特征

    • 體型細長,複眼大而突出,觸角剛毛狀,翅膀透明且具網狀翅脈。
    • 豆娘體長1.5-7厘米,前翅較短,飛行力較弱;蜻蜓體型更大,飛行能力更強。
  3. 生活習性

    • 食性:成蟲為肉食性,捕食蚊蠅、蚜蟲等害蟲,是益蟲。
    • 繁殖:幼蟲水生,尾端具葉片狀尾鰓用于呼吸;交配時成蟲常一前一後飛行,卵産于水中。

二、文學與文化含義

  1. 古漢語中的别稱
    古代文獻中,“蜻蛉”常指蜻蜓,如《本草綱目》記載其别稱“紗羊”,并描述不同顔色種類的名稱(如赤卒、江雞等)。

  2. 象征與比喻

    • 因體态輕盈,常被賦予“自由”“靈動”的意象,如南朝謝朓詩句“蜻蛉草際飛”。
    • 在部分語境中,也代指小船,如清代詩詞“我買蜻蛉剛六尺”。

三、現代應用

蜻蛉既是生物學中一類昆蟲的統稱,又承載了傳統文化中的詩意意象,兼具科學價值與人文意蘊。

别人正在浏覽...

暗場熬煮白白朱朱半格詩半音變惑襞積冰寒不厭其詳層标徹紮抽象思維啜菽慈武摧戕大筆調賦鞮瞀頓轭府號府快府廪負玺覆衣噶隆骨幹行市怳悸胡吃海喝灰頽回意舊僚積僞狂攘袴兜涼光撩零立等龍鬥陸績懷橘梅岑沒汩門警拿鼎旁征博引平署棋逢敵手頃克齊人攫金铨調賽月明觞杓身不遇時生柴生植舍字天地不容襪帶賢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