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的意思、孔林的詳細解釋
孔林的解釋
孔子 及其後裔的墓園。在 山東 曲阜市 城北門外,有林道與城區相連。面積約三千畝,環以高牆。林内古木參天,有享殿等建築,曆代碑刻、石獸等很多。是我國著名的古迹,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元 揭傒斯 《孔林圖詩》:“ 尼山 之下,有 洙 有 泗 ;有蔚 孔林 ,在 泗 之涘。” 清 黃遵憲 《歲暮懷人詩》之三十:“石鼓摩挱拜 孔林 ,每談佛性説仙心。”
詞語分解
- 孔的解釋 孔 ǒ 小洞,窟窿:孔穴。孔眼。孔洞。孔方兄(指錢,因舊時的銅錢有方形的孔,恢諧含鄙意)。 很:孔急。孔武有力。 量詞,用于窯洞:一孔土窯。 姓。 筆畫數:; 部首:子; 筆順編號:
- 林的解釋 林 í 長在一片土地上的許多樹木或竹子:樹林。森林。林海。林薮(a.山林小澤;b.喻叢集的處所)。 聚集在一起的同類的人或事物:書林。藝林。碑林。儒林。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孔林,專有名詞,指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境内安葬孔子及其後裔的氏族墓地及其附屬園林。以下是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後裔的專用墓地,曆經兩千餘年延續使用,形成規模宏大的氏族墓葬群與紀念園林複合體。其名稱中的“林”在古漢語中特指“墓地”,如《說文解字》釋“林”為“平土有叢木曰林”,後引申為聖賢墓葬的尊稱(《漢語大詞典》“林”字條第三義項)。
二、曆史沿革與規模
- 始建與擴展:孔子卒于公元前479年,初葬于此。漢代起受官方保護,曆代帝王多次擴修,至清代面積達200公頃(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 現存規模:現存墳冢10萬餘座,碑刻4000餘通,古樹4萬餘株,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園(國家文物局官網數據)。
三、文化象征意義
- 儒家聖地:作為孔子精神的物質載體,孔林承載“慎終追遠”的儒家倫理,體現“死者與生者同等重要”的喪葬哲學(《中國文化史通釋》,三聯書店)。
- 活态文化空間:延續兩千餘年的祭祀活動(如清明祭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形成獨特的“墓祭文化”(曲阜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四、世界遺産價值
1994年,孔林作為“三孔”(孔廟、孔府、孔林)核心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評定理由為:“提供了中國墓葬制度、儒家思想與自然崇拜融合發展的獨特見證”(UNESCO官網評估報告)。
權威參考資料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 國家文物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 遺産地評估文件
網絡擴展解釋
孔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城北,是中國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氏族墓葬群,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價值:
一、基本定義
孔林本稱至聖林,占地約3000畝(約200公頃),四周環繞7.5公裡的林牆,内有古樹數萬株、曆代碑刻千餘塊,以及享殿、石獸等建築。自孔子逝世(公元前479年)起,其家族成員及部分弟子陸續安葬于此,形成跨越2500餘年的墓地群。
二、曆史演變
- 起源:孔子最初葬于泗水旁,僅有簡單墓地,後經曆代修繕擴建。東漢時期開始植樹、建神門,宋代增設石儀,明清時期規模達到頂峰。
- 地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與孔廟、孔府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三、文化内涵
- 儒家象征:孔林承載孔子“仁、義、禮、智、信”思想,是儒家文化傳承的實體見證。
- 禮儀體現:曆代祭祀活動延續古代喪葬禮儀,反映傳統家族制度與社會等級觀念。
- 名稱由來:“林”既指弟子如樹木般圍繞孔子,也象征知識的廣博;未稱“陵”則體現孔子謙遜品格。
四、建築與景觀
- 布局:以孔子墓為中心,按血緣關系分布後代墓葬,形成獨特的家族墓地結構。
- 特色:古木種類繁多,相傳為孔子弟子從各地攜來;碑刻涵蓋漢、唐至明清,記錄儒家思想演變與曆史事件。
五、現代意義
孔林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每年吸引大量遊客與學者。其保護與傳承體現了對曆史遺産的尊重,以及對儒家精神的延續。
别人正在浏覽...
薄少不足為法藏弓烹狗唱率吹毛數睫榱橑粹願電站董督都伯貳乘泛越犯衆非駮否德負韊革容貴處古邈禍種頭剪紙片經濟杠杆禁住久懷慕蔺酒虎詩龍絶巘開基立業遼川烈酷獵涉六夷隆化龍鹽陋約猛丁綿纏妙用南詞腦髓甯夏貧族千倉萬箱三番兩次三十六字母搔到癢處市鬨失馬塞翁拭目以待宿舍塔裡木河屜櫃瓦解纨褲維初文話吳鴻鹀屬舷梯小翅斜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