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否德的意思、否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否德的解釋

鄙陋之德;微德。否,通“ 鄙 ”。 元 耶律楚材 《用梁鬥南韻》:“否德自慚調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否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傳統解釋
    指“鄙陋之德”或“微德”,其中“否”通“鄙”(讀作pǐ),表示德行淺薄或謙稱自身品德不足。例如元代耶律楚材在詩句中自謙:“否德自慚調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2. 現代延伸解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不守道義、缺乏道德品質”,此時“否”讀作fǒu,強調對道德的否定。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


二、詳細分析


三、出處與例句

  1. 古籍引用

    • 《尚書·堯典》中最早出現類似表述;
    • 《三國演義》第四回用“否德既彰”批評漢少帝失德。
  2. 詩詞用例
    元代耶律楚材以“否德自慚”表達謙遜。


四、總結

“否德”一詞需根據語境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否德(pǐ d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心”,分别表示“口說”和“心意”。根據字形結構,否德的筆畫數分别是3畫和7畫。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它最早出現在《孟子·盡心上》一章中,用來描述人們的言行和态度是否合乎德道。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否德可以寫作“否德”或者“否悌”,其中“悌”即為“德”的古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否德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他的言行一直都非常符合否德,備受人們的贊美。”這句話中,否德表示一個人言行合乎德行的意思。 除了否德,還可以通過組詞的方式來進一步豐富其意義。例如,“德行”表示一個人的品德和道德修養,“否則”表示在某種條件下不符合預期的後果。 由于繁體字的存在,否德的繁體寫法為“否悌”。并且,并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和反義詞與否德對應。使用正确的詞語上下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表達否德的意思。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