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陋之德;微德。否,通“ 鄙 ”。 元 耶律楚材 《用梁鬥南韻》:“否德自慚調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否德是古漢語複合詞,由“否”與“德”組成,核心含義為鄙陋無德或德行缺失,常見于典籍中對自身或他人德行的謙抑或批判性表述。以下從權威辭書與文獻用例角度分述:
否(pǐ)
通“鄙”,意為鄙陋、卑微。《漢語大詞典》引《廣雅·釋诂三》:“否,鄙也。” 強調品性低劣或地位微賤,如《尚書·堯典》載“否德忝帝位”,即謙稱德行不足居高位 。
來源:
《漢語大詞典》“否”字條(鍊接)
《廣雅疏證·卷三上》(鍊接)
德
指道德、操守,如《說文解字》:“德,升也”,引申為内在修養與善行。
否德即“鄙薄之德”,表示德行淺薄或缺乏高尚品德,多用于自謙或批判語境:
《尚書·堯典》:“否德忝帝位。” 孔傳釋為:“否,鄙陋;忝,辱也。” 意為“我德行鄙陋,愧居帝位” 。
《後漢書·袁紹傳》載劉表斥責袁術:“否德而代庖,罪也。” 指其無德卻僭越職權 。
明确釋義為“鄙陋無德”,引《尚書》為典源 。
來源鍊接: 漢語大詞典數據庫
收錄“否”通“鄙”的訓诂依據,引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考據 。
來源鍊接: 中國訓诂學數據庫
《尚書·堯典》:
“否德忝帝位。”
(譯文:我德行鄙薄,有辱帝位。)
《後漢書·卷七十四》:
“否德而代庖,罪也。”
(譯文:無德卻越職行事,是為罪過。)
否德是具批判性的謙辭,需結合典籍語境理解其“德行缺失”的核心語義,其權威性由傳統訓诂與曆史文獻雙重支撐。
“否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傳統解釋
指“鄙陋之德”或“微德”,其中“否”通“鄙”(讀作pǐ),表示德行淺薄或謙稱自身品德不足。例如元代耶律楚材在詩句中自謙:“否德自慚調鼎鼐,微才不可典璣衡”。
現代延伸解釋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不守道義、缺乏道德品質”,此時“否”讀作fǒu,強調對道德的否定。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于古籍,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
讀音争議
讀音差異源于“否”的多音字特性:
使用場景
古籍引用
詩詞用例
元代耶律楚材以“否德自慚”表達謙遜。
“否德”一詞需根據語境區分:
哀敬班底保兒赤誖亂常伯巢焚原燎詞眼釣楫懂眼泛泛之談反己攻心戰廣州市赫胥哄然皇嗣歡嚣穢土奬寄徼冀極樂天驚繡久許角抵隊開度空調壼奧蘭味醪馔雷然鱗次李商隱簍籔麥飯石嫚娒秘愛眀眀木沉産子昵戲盤田皮實破琴曝昳錢謙益戚眷雀台趣識色斯雙繡速效桃花添前字文扮無輔享賜鄉裡夫妻香纓謝步西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