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玉装饰的剑。《后汉书·冯异传》:“大司徒 邓禹 不能定,乃遣 异 代 禹 讨之。车驾送至 河南 ,赐以乘舆七尺具劒。” 李贤 注:“具谓以宝玉装饰之。《东观记》作‘玉具劒’。”
根据《汉语大词典》,“具劒”是“具剑”的古体写法,指古代佩带的礼仪用剑,常用于官员、贵族或武士的正式场合,象征身份、权力和威严。该词源自先秦时期,在《周礼》等古籍中已有记载,例如描述祭祀或朝见仪式时,参与者需佩戴具剑以示庄重。具剑通常装饰精美,区别于实战用剑,强调其象征意义而非实用功能。在词源上,“具”意为“具备”或“器具”,“劒”(即“剑”)指兵器,合起来突出“随身携带的剑具”之意。这一解释体现了古汉语中礼仪文化的深厚内涵。
来源:《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
“具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与玉装饰的剑相关。以下是具体解释:
基本释义
根据文献记载,“具劒”指用宝玉装饰的剑,常用于赏赐或礼仪场合。例如《后汉书·冯异传》中提到,汉光武帝曾赐予冯异“乘舆七尺具劒”,这里的“具劒”即指带有玉饰的宝剑()。
词源与延伸
历史背景
玉具剑是汉代贵族或高官身份的象征,剑鞘、剑格等部位常镶嵌玉饰,兼具实用与礼制功能。皇帝赐剑的行为既是对臣子的嘉奖,也体现其权威。
“具劒”可理解为古代以玉装饰的高规格佩剑,多用于赏赐或彰显地位。如需进一步了解“具”字其他用法,可参考字典释义()。
白毫百世不磨漕荐迟早创刊茨草词府从句短讯堕弱恶取笑风旆覆车副王关穿顾绣灏露合眼后报鹄岸黄皮子悔祸介虫拮据及格金质奖酒船台抗词口谀琅璆离德离队力学笃行履中庙寝衲被南乌嗫呫剖爱抢占挈杅棋列沁透丘垄湫水旗杖赛车诗叟梳洗打扮吐蕃微步吻翰渥味五君象房闲伺逍遥座霞气习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