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銅鬥 ”。
“銅枓”是古代的一種青銅器皿,其名稱中的“枓”(音dǒu)特指其形制與功能:
字義解析
“枓”原指帶柄的舀取容器,常與“鬥”混用,但更強調有柄的勺狀結構。“銅”表明材質為青銅鑄造,常見于商周時期禮器。
用途與形制
銅枓主要用于舀酒或水,常見于祭祀、宴飲場合。其形制為圓筒形或半球形鬥身,附有長柄,便于從大型容器(如尊、罍)中取液體。部分出土銅枓帶有繁複紋飾,如獸面紋、弦紋等,彰顯禮器地位。
文獻與考古佐證
《詩經·大雅》中“酌以大鬥”的“鬥”即指此類器物。考古發現如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銅枓,柄部鑄有銘文,證實其禮儀功能。
與“鬥”的區别
廣義“鬥”可指量器或星宿名,而“銅枓”專指帶柄舀器,容量較小,與“升”“斛”等量器不同,更多體現實用與禮儀結合的特點。
銅枓是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的青銅禮器,反映了古代酒禮文化與鑄造工藝水平。
《銅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銅質的鐵矛,也有指代軍事器械、兵器的意思。
《銅枓》的拆分部首是金(銅和枓都屬于金的偏旁部首),銅的筆畫為14畫,枓的筆畫為8畫。
《銅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銅枓通常是指銅質的矛頭。銅枓是古代戰争中一種常見的兵器,具有較強的殺傷力和穿透力。
在繁體字中,《銅枓》可以寫作《銅枓》。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銅字會在左側加上“金”字,形成一個部首,如“釒”,表示金屬銅。
枓字表示矢射,古代寫法為“⿱方足”。
1. 他手持銅枓與敵人激戰了一番。
2. 幾個壯士手持着銅枓,英勇地沖向敵人。
3. 戰場上,銅枓閃爍着寒光,令人畏懼。
銅制、銅錢、銅器、銅币、銅鑼
銅矛、銅戈
木矛、木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