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uneasy]∶畏缩恐惧的样子
(2) [narrow; limited]∶狭隘;不舒展;狭窄
1.局促不安。《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姦吏跼蹐,无所容诈。” 南朝 齐 谢朓 《京路夜发》诗:“勑躬每跼蹐,瞻恩唯震荡。” 唐 柳宗元 《上李中丞献所著文启》:“退自跼蹐,不知所裁。”
2.谨慎小心貌。 晋 陆机 《辨亡论》下:“屏气跼蹐以伺 子明 之疾,分滋损甘以育 凌统 之孤。” 唐 骆宾王 《畴昔篇》:“谁能跼蹐依三辅,会就 商山 访四翁。”蹐,一本作“ 迹 ”。 宋 欧阳修 《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仰黷高明,唯知跼蹐。” 清 黄鷟来 《和韵送戚缄子归蠙城》之三:“跼蹐事要津,詎免达者讥?”
3.局限,受拘束。 宋 郑樵 《<通志>总序》:“当 迁 之时,挟书之律初除,得书之路未广,亙三千年之史籍,而跼蹐於七八种书,所可为 迁 恨者。”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辟之马饰金羈,连翩蹀躞,稳步康庄,了无跼蹐之跡。”《文明小史》第五二回:“火车上既受了跼蹐的苦,轮船上又受了摇播的苦。”
4.狭仄;狭隘。 明 夏完淳 《细林夜哭》诗:“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 清 王摅 《黄海歌》:“尘寰跼蹐真可怜,胡弗蹈海如 鲁连 ?”
5.困顿窘迫。 清 王晫 《今世说·简傲》:“一日, 王 欲留客,适无钱,大为跼蹐。”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乃负骨至 太平庵 ,冀卖书画作归计,而穷途跼蹐,费无所出。” 清 刘大櫆 《祭方定思文》:“今乖于世,跼蹐穷年,死丧患难,百忧相煎。”
6.滞留不进;徘徊不前。 唐 刘禹锡 《伤我马》词:“跼蹐顾望兮,顿其锁韁。”《诗话总龟前集·咏物下》引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 冯涓 分符 眉州 ,不得之任,跼蹐於 陈 田 之间。”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十七:“失足迷所向,跼蹐歧路中。”
“跼蹐”是一个汉语复合词,读音为jú jí,属于书面用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的拘谨、畏缩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词源与经典出处
该词源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原句通过“天高地厚”反衬人受制于现实的压抑与小心翼翼,后演变为成语“跼天蹐地”。
引申含义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文学、历史文本中,现代口语较少使用。常见搭配如“跼蹐难安”“跼蹐而行”,常与描述困境、压迫的语境相关。
近义词与反义词
示例:
“他跼蹐在角落,不敢直视众人目光。”——此句通过“跼蹐”生动刻画了人物因紧张或恐惧而蜷缩的姿态与心理状态。
若需更具体的语境分析,可提供例句或出处以进一步解读。
《跼蹐》是一个中文词汇,意为艰难缓慢地跳跃或行走。它形容了一个人或动物行动迟缓、姿态笨拙的状态,常用来表示困难或不顺利的情况。
《跼蹐》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左边的部首是“足”(zú),右边的部首是“音”(yīn)。它的总笔画数为19画。
《跼蹐》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这本古代字典中。它是由中国古代学者所创造,用于形容缓慢、困难的行走动作。
《跼蹐》在繁体中文中写作「踞蹐」。
古代汉字写作「距跌」或「距蹎」。
1. 他因为受伤,只能跼蹐地行走。
2.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跨过了跼蹐的阶段。
跼蹐的组词有:跼蹐地、跼蹐不前、跼蹐犹疑。
跼蹐的近义词有:拖沓、迟缓、磕磕绊绊。
跼蹐的反义词有:轻快、敏捷、矫健。
哀的美顿书并驾齐驱博浪鼓沧浪老人尝鲜弛高骛远殠恶穿文凿句大费刀尺道寡称孤调驱铤鹿走险董其昌断水独木舟犯暴浮艳归类瑰姿黑祲监锢骄爱劲疾近觑眼禁廷老杜吏房厉揭龙猛笔谩怜明曜泥工牛角号牛衣岁月呢子盘程破的踥蹀亲上成亲启佐群饮人一己百沈水香施函食万羊熟诵厮称送场恬豁调协庭皋通绰违方闱门畏天爱民诬衊乌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