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竭尽忠诚。《史记·李斯列传论》:“人皆以 斯 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
"极忠"是由"极"与"忠"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语境中具有明确的伦理指向。《汉语大词典》将"极"释义为"顶点、最高程度"(第6卷,第128页),"忠"则被《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赤诚无私,尽心竭力"(第7版,第1698页)。二字复合后,"极忠"特指达到极致的忠诚状态,其核心内涵包含三个维度:
一、伦理维度体现为道德标准的最高层级。《礼记·中庸》郑玄注提出"尽己之谓忠"(中华书局,2015年版),这与"极忠"强调的自我奉献精神相契合。北宋理学家程颐在《二程集》中论及"忠者,天理之极也",进一步将这种道德境界与宇宙法则相联系(中华书局,2004年版)。
二、实践层面指向行为的完整性特征。《说文解字注》释"忠"为"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特别强调"尽心曰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极忠"在实际运用中常表现为"事君尽节"(《汉书·霍光传》)、"忧国忘家"(《后汉书·来歙传》)等具体行为范式。
三、历史语义发展显示其稳定性与扩展性。自《尚书·伊训》"居上克明,为下克忠"的早期记载,到清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义观(《日知录》卷十三),该词始终保持着核心语义的稳定性,同时在近现代语境中衍生出对事业、理想的忠诚等新内涵。
“极忠”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jí zhōng,其核心含义为竭尽忠诚,指毫无保留地奉献忠诚。以下是详细解释:
“极忠”强调忠诚的极致状态,多用于形容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对君主、国家的奉献。需注意语境,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古文或特定表达中。
扒拉捕诛猜离柴刀茶经丛巧村庐顿瞌睡惇睦额款恩赐梵殿风波海风斤佛阁孚惬钢骨感厉河鱼之疾毁裂检脩狡好激发态妓家咭力骨碌旧司咎誉两败良民脸厚连连龙犀楼堡忙古歹木朴炮打灯儿漰濞迫恐曝露齐后疟钦附祺然秋月耆秀壤父傻眉楞眼山南海北顺策顺叙速率陶旊天府田祖条卓铜簧铜臭颓衰秃驴吴伟业咸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