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畏縮而不敢出頭。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徐懋庸作<打雜集>序》:“第一是使 中國 的著作界熱鬧,活潑;第二是使不是東西之流縮頭;第三是使所謂‘為藝術而藝術’的作品,在相形之下,立刻顯出不死不活相。”
(2).以竹之根節部分為端所作之苔,舊時用為刑具。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用刑》:“于是闆用短厚,打用縮頭聚擊一處,血瘀成疔,批割不愈。”
“縮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畏縮不敢出頭
指因膽怯、畏懼而不敢主動承擔責任或面對問題。例如:“遇到困難就縮頭的人難成大事。”
現代常見用法:常與“烏龜”組合為“縮頭烏龜”,比喻懦弱逃避的人(如例句“一見到外人卻又似縮頭烏龜”)。
古代刑具
指用竹根節制成的笞刑工具,用于舊時刑罰(、、均提及)。例如清代文獻記載:“闆用短厚,打用縮頭聚擊一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代刑具細節,可參考《福惠全書·刑名·用刑》等古籍(、)。
縮頭(suō tóu)是一個漢字詞語,根據拼音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缶(fǒu)和龍(lóng)。根據筆畫計算,縮頭總共有10個筆畫。
這個詞來源于民間說法,最早與鴕鳥有關。鴕鳥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鳥類,它的身體高大而笨重,腦袋也相對較小。人們觀察到它們在遇到危險時常常會縮頭躲避,因此将躲避危險、害怕面對困難的行為比喻為“縮頭”。
在繁體字中,縮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書寫規範,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縮頭的字形和簡體字也有一些區别。在石刻、金文等古代文獻中,縮頭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保持一緻,仍然通過缶和龍兩個部首組成。
以下是一個關于“縮頭”的例句:
他遇到困難時總是縮頭不敢面對。
一些與“縮頭”相關的組詞包括:縮頭烏龜、縮頭烏龜、縮頭烏龜。這些詞都以“縮頭”為核心,描述了一種躲避問題、不敢直面困難的态度。
與“縮頭”意思類似的近義詞包括:畏縮、膽怯、退縮。這些詞都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困境或挑戰時表現出的害怕或不敢行動的心理狀态。
與“縮頭”意思相反的反義詞可能是:勇敢、堅定、果斷。這些詞描述了一個人在面對困境時表現出的勇敢直面、堅決行動的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