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禮序的意思、禮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禮序的解釋

本謂禮儀的次序得以實現。語本《禮記·禮運》:“故聖人參於天地,并於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 孫希旦 集解:“故君必正身立於無過之地,而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兇,然後禮序而民治也。”又:“故聖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 孫希旦 集解:“禮者,所行有節而不可亂,故言‘序’。”後以“禮序”泛指禮儀制度。《後漢書·皇後紀序》:“及 周 室東遷,禮序凋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禮序”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1. 禮儀的規範與次序:

    • 這是“禮序”最直接的含義。“禮”指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儀式、規範和行為準則;“序”指秩序、次第、先後。因此,“禮序”合起來就是指禮儀活動中必須遵循的等級、尊卑、長幼、親疏等關系和相應的行為規範、程式步驟。它強調在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中,行為舉止要符合身份地位,遵守既定的規矩和流程,不能僭越或混亂。例如,古代朝堂上的站位、宴席上的座次、祭祀時的儀程等,都嚴格體現了“禮序”。
  2. 社會秩序的維系:

    • “禮序”不僅是具體的儀式規範,更被視為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根本秩序。儒家思想認為,“禮”是天地自然秩序(“天理”)在人間的體現和實踐。通過“禮序”的教化與約束,可以明确每個人的社會角色、責任和義務,規範人際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從而建立起尊卑有别、長幼有序、和諧穩定的社會結構。孔子強調“克己複禮為仁”,荀子提出“禮者,人道之極也”,都突顯了“禮序”對于構建和維系社會秩序(“人倫”)的極端重要性。
  3. 道德倫理的體現:

    • “禮序”蘊含着深厚的道德倫理價值。遵守“禮序”不僅是對外在規範的服從,更是内在道德修養(如敬、讓、和、仁)的外在表現。它要求人們心存敬畏、謙遜禮讓、尊重他人,在互動中體現仁愛之心。因此,“禮序”是連接個人道德修養(“内聖”)與社會和諧(“外王”)的橋梁。

總結來說,“禮序”指的是:

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通過具體的禮儀規範(“禮”)來落實抽象的倫理原則(“義”),從而達到建立和維護理想社會秩序(“序”)的目的。

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該權威詞典對“禮”和“序”有詳細釋義,其組合含義符合上述解釋框架) [可查詢商務印書館官網或大型圖書館數據庫]
  2.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作為大型綜合性辭典,其對“禮”的文化内涵和社會功能有深入闡釋,是理解“禮序”的重要參考) [可查詢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或大型圖書館數據庫]
  3. 《禮記》. (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集中闡述了禮的起源、意義、内容及社會作用,是理解“禮序”思想根源的核心文獻) [可參考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權威點校版本,或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古籍數據庫]
  4. 許慎(撰);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對“禮”字的字形、本義有權威考釋,有助于理解其最初含義) [可參考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版本,或相關文字學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禮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該詞源自《禮記·禮運》的“處其所存,禮之序也”,最初指禮儀規範在實踐中的次序性實現。孫希旦在《禮記集解》中強調,禮的施行需符合天地規律與道德準則,通過“修義之柄、禮之序”來治理人情,達到社會有序。

二、引申含義 隨着語義演變,“禮序”逐漸擴展為泛指禮儀制度體系,涵蓋古代社會等級制度、行為規範及倫理準則。例如《禮記》中通過禮序确立君臣、父子等關系中的行為标準,成為維系社會結構的重要機制。

三、文化特征 禮序的核心理念體現在:

  1. 層次性——不同身份對應不同禮儀要求
  2. 功能性——通過規範調節人際關系
  3. 道德性——與仁義等倫理價值深度綁定

該概念至今仍影響着東亞文化圈對傳統禮儀的認知,但在現代語境中更多作為文化研究術語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棒子北山羊逼湊吡咯碧空伧人賜敕翠滴丹鉛蹈海奠基禮地點頂珠多音節詞鵝毛大雪發棵煩熱供侍鈎元摘秘鼓半孤恩骨岩岩褐袖護持戶阖夥頭軍獎杯憍恣積沉金囊九人眷賞巨橐來曆糧草糧胥迷君民甿迷行目所未睹難谌拼力強渡萋菶青山翠谷秋蓮羣祀賽馔掃帚颠倒竪山心四豁肆直俗徒韬縢梯轎投绂蜿蜷握素懷鉛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