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九卿。 漢 楊恽 《報孫會宗書》:“ 惲 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南史·袁湛傳》:“ 懷玉 父大司農 綽 見居列卿,妻不宜從子。”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寇忠愍公 之貶也,初以列卿知 安州 ,既而,又貶 衡州 副使,又貶 道州 别駕。” 明 李贽 《初潭集·師友三·為文》:“ 太叔廣 甚辯給,而 摯仲治 長於翰墨,俱為列卿。”
“列卿”是古代官職術語,指位列九卿的高等級官員,常用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九卿
“列卿”即位列九卿的官員,屬于秦漢至明清時期的中央高級官職。九卿的具體職責曆代有所變化,但通常包括太常、光祿勳、衛尉等要職。
詞源與文獻依據
地位與職能
列卿屬于中央行政核心層,如漢代大司農(掌管財政)、太仆(掌管車馬)均屬九卿範疇。例如《南史》提到袁綽“居列卿”,即擔任此類要職。
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中,“列卿”也可泛指位列高官的群體,如唐代岑參詩句“列卿禦史尚書郎”,将禦史、尚書等要職并稱。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歸田錄》等典籍原文,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列卿》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指把某些官職稱謂列在官員的名字後面,以示尊重或者示威。
《列卿》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刀(刂)和人(亻)。它的總共有五個筆畫。
《列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封建社會中,官員根據職位的高低,會在名字後面納加一些官職稱謂,以顯示其地位和尊貴。這樣的稱謂有時也會被用來示威或者嘲諷某些官員。
《列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列卿」。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包括《列卿》這個詞。在古時,「刂」字可能被寫成「刄」或者「⺈」,而「亻」字可能被寫成「人」。
1. 他被封為列卿,地位顯赫。
2. 他被戲稱為列卿,但實際上沒有什麼實權。
1. 列位:指列在官員名字後面的稱謂或職位。
2. 公卿:古代指官職高高在上的重要官員。
3. 谒者:指侍奉官員行使官職的人。
封號、貴姓
平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