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列卿的意思、列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列卿的解釋

指九卿。 漢 楊恽 《報孫會宗書》:“ 惲 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位在列卿。”《南史·袁湛傳》:“ 懷玉 父大司農 綽 見居列卿,妻不宜從子。”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寇忠愍公 之貶也,初以列卿知 安州 ,既而,又貶 衡州 副使,又貶 道州 别駕。” 明 李贽 《初潭集·師友三·為文》:“ 太叔廣 甚辯給,而 摯仲治 長於翰墨,俱為列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列卿(liè qīng)是古代中國官制中的特定稱謂,指代朝廷中位列九卿體系的高階官員群體。該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具體内涵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朝代制度分析:

一、基本釋義與詞源 “列”為排列、位列之意,“卿”為古代高級官職通稱。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名詞,特指位列中央核心行政體系的高官。《漢語大辭典》将其定義為“九卿之列”,《中國曆史大辭典》強調其“三公九卿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秦漢官制中的核心構成 秦漢時期确立三公九卿制,列卿包括太常(掌宗廟禮儀)、光祿勳(宮禁守衛)、衛尉(宮門屯兵)、太仆(車馬畜牧)、廷尉(司法刑獄)等九大職能部門長官。其官秩為中二千石,地位僅次于三公,直接參與國家政務決策。

三、曆史演變特征

  1. 職能擴展:隋唐後部分職能被六部取代,但明清仍保留太常寺卿、光祿寺卿等官職,如《明史·職官志》載太常卿“掌祭祀禮樂”,屬正三品
  2. 品階調整:宋代列卿官階定為從三品,元代升為正三品,清代部分職位如大理寺卿可達正二品

四、文學語境中的特殊用法 古典文獻中常以“列卿”代指顯赫官位,如《漢書·朱博傳》載“位列列卿”,《三國志》用“曆職列卿”形容仕途顯達。此類用法多強調官員的尊貴身份與社會影響力。

五、現代研究價值 當代學者通過列卿制度研究古代中央官制演變,如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分析列卿與尚書機構的職權消長,李孔懷《秦漢職官制度研究》探讨列卿職能的具體運作模式。

網絡擴展解釋

“列卿”是古代官職術語,指位列九卿的高等級官員,常用于曆史文獻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指九卿
    “列卿”即位列九卿的官員,屬于秦漢至明清時期的中央高級官職。九卿的具體職責曆代有所變化,但通常包括太常、光祿勳、衛尉等要職。

  2. 詞源與文獻依據

    • 最早見于漢代楊恽《報孫會宗書》:“位在列卿。”
    • 宋代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寇準被貶時“以列卿知安州”,說明該詞用于描述高官身份。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地位與職能
    列卿屬于中央行政核心層,如漢代大司農(掌管財政)、太仆(掌管車馬)均屬九卿範疇。例如《南史》提到袁綽“居列卿”,即擔任此類要職。

  2. 延伸用法
    部分文獻中,“列卿”也可泛指位列高官的群體,如唐代岑參詩句“列卿禦史尚書郎”,将禦史、尚書等要職并稱。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歸田錄》等典籍原文,或查閱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變改避刑钗環娼館初雪大出進大邑诋案方鋼分乖敷料複學改容易貌根緝根外追肥攻殲公子家诟訿關境黑碌碌結賬金蛾津漈筋馬開小竈開信空明洞天樂熙熙馬泊六賣友求榮靡弊牌尾館恲恲皮疹蒲葦慶澤棄繻權責臞然入餡蛇解史遺熟地書迷四勿送貨夙愛踏床闆天理良心天涯海角甜冤對挑揄徒有其名王役瓦硯萎薾無線電通信鹹鹽嚣聽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