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蘇轼 《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計,但憶少年時與 盤古 有舊。’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閒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於 崑崙山 下,今已與 崑崙 齊矣。’”後因以“靈籌”為祝人添壽之套語。 明 吳承恩 《賀金秋泉翁媪障詞》:“千歲靈籌,言雙添乎海屋;四時壽酒,幸兩接乎 蓬萊 。”參見“ 海屋添籌 ”。
“靈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方向,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綜合解釋:
出自宋代蘇轼《東坡志林·三老語》的典故。故事中三位老人用誇張方式描述長壽:
後以“靈籌”作為祝壽的雅稱,常與“海屋添籌”典故關聯。例如明代吳承恩在賀詞中寫道:“千歲靈籌,言雙添乎海屋”,即用此典表達增壽之意。
個别文獻提到“靈籌”由“靈活”與“籌謀”組合而成,形容人善于靈活運用計謀解決問題。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讀,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靈籌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智慧、才能、機智。它形容一個人聰明、有智慧的特質。通常用來形容那些在困境中能迅速做出明智決策或解決問題的人。
靈籌是一個六筆頭的漢字,由部首“钅”和“留”組成。其中,“钅”表示金屬,是常用的部首,用來表示與金屬相關的事物;“留”表示留存、保存。
靈籌最早見于《集釋》篇中,是明代黃宗羲所著的一本書。在繁體字中,靈籌的寫法為「靈籌」。
在古時候,靈籌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曆史記錄,一些古代文獻使用了「靈筚」、「靈楚」等寫法來表示靈籌。
1. 他在困境中展現出了靈籌的智慧。
2. 她以她的靈籌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
靈籌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心靈籌碼:指用以打動對方的話語或行動。
2. 靈籌高遠:形容一個人智慧高超、眼光長遠。
1. 智慧:指人的才智和聰明。
2. 聰明:指人的智力高于常人。
3. 機智:指人能夠在困難或危急情況下迅速做出正确反應。
1. 愚笨:指人的智力低下。
2. 懵懂:指無知或對事物完全不了解。
3. 遲鈍:指理解力差,反應遲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