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衿褵的意思、衿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衿褵的解釋

施衿結褵。古代女子出嫁時,由母親将佩巾系上女兒領衿的一種禮節。 漢 劉向 《列女傳·齊孝孟姬》:“母醮之房中,結其衿褵。必敬必戒,無違宮事。”《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導衿褵於未萌,申烱戒於茲日。” 李善 注:“衿褵,於衿結褵也。《儀禮》曰:‘女嫁,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 呂向 注:“褵,帶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衿褵”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作jīn lí,主要用于描述中國傳統婚禮中的一種儀式禮節。以下是詳細解釋:

1.字義解析

2.禮儀含義

“衿褵”合稱,特指“施衿結褵” 的儀式。古代女子出嫁時,母親會為女兒整理衣領(衿),并将佩巾(褵)系于其腰間,以此表達對女兒的叮囑與祝福,象征婚姻的正式締結。

3.文化背景

4.相關延伸

“衿褵”是古代婚禮中母親為女兒系佩巾的儀式,兼具服飾功能與倫理象征,反映了傳統婚俗的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衿褵的意思

《衿褵》(jiān lí)是指古代衣領和衣袖的統稱。它可以用來指代衣領的部分或者衣袖的裝飾。在古代,衿褵往往是穿戴華麗禮服時的重要組成部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衿褵》這個詞由"衤"(衣)和"裸"(裳)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衤"是指頭銜,"裸"是指長褲。總共有14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衿褵》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族的服飾文化。在古代,人們喜歡将自己打扮得漂亮華麗,衿褵便成為了時尚和美麗的象征。在繁體字中,衿褵分别寫作"襟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衿褵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衿字是襟的舊字形,由兩個部首"衣"和"巾"構成。"巾"表示衣物的形狀,而"衣"表示衣物的本義。而褵字是褸的舊字形,由兩個部首"衣"和"彐"構成。"彐"表示辮子或長發,表示褸這種袖子形狀松散的衣物。

例句

1. 他的禮服衿褵華麗,引來了衆人的贊歎。

2. 這件衿褵上的刺繡非常精美。

3. 她穿着一身簡約的衿褵,但卻散發出一種高雅的氣質。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衿巾、褵領、襟翼

近義詞:衣領、袖子

反義詞:裸褐、素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