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取箭的工具。《周禮·夏官·射鳥氏》:“射則取矢,矢在侯高,則以并夾取之。” 鄭玄 注:“矢著侯高,人手不能及,則以并夾取之。并夾,鍼箭具。”侯,箭靶。《文選·張衡<東京賦>》:“并夾既設,儲於廣庭。” 薛綜 注:“并夾,鉗矢者。”
“并夾”是古代中國禮儀活動中使用的一種器具,最早見于《周禮》記載。根據《周禮·春官·司巫》所述:“祭祀則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館。凡祭事,守瘗。凡喪事,掌巫降之禮。大喪,共匰主,道布,蒩館。及廞,巾車、巫馬、巫祝、巫史、巫醫、巫舞,各奉其物。凡軍旅,掌巫祠。凡邦之大災,則帥巫而造巫恒。祭祀,則共匰主,及道布,及蒩館。凡祭事,守瘗。凡喪事,掌巫降之禮。”其中“匰主”即指“并夾”,其核心功能為夾取祭品或禮器。
從形制特征來看,漢代經學家鄭玄在《周禮注》中解釋:“并夾,以鐵為鑷,取矢镞及祭祀之夾匕也”,說明其材質多為金屬,形似鑷子,用于精準夾持細小物品。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考據:“并夾蓋兩刃相合,可以夾物”,強調其雙刃閉合的特殊構造。
在文化内涵層面,并夾作為禮器體現了周代“器以藏禮”的核心理念。《禮記·禮運》強調“陳其犧牲,備其鼎俎”,而并夾正是祭祀禮儀中維護儀式莊重性的重要工具。現代考古發現中,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夾取器具,形制與文獻記載的并夾高度吻合,印證了這類器具在商周時期的實際應用。
該器具的定名依據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其中“夾”字釋義為“持也,從大俠二人”,其甲骨文字形作兩人相向扶持一物之狀,恰與并夾的雙刃結構形成字源對應。這種文字與器物的對應關系,為理解古代禮器命名邏輯提供了重要參照。
“并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古代取箭的工具,主要用于從高處(如箭靶)取下難以用手直接觸及的箭矢。拼音為bìng jiā,繁體寫作“並夾”。
根據注釋,“并夾”可能是一種帶有針狀或鉗狀結構的工具,用于夾取或固定箭矢。其具體形制已無實物留存,但結合“鍼(針)箭具”的記載,推測可能是類似鑷子的設計。
“并夾”是古代射禮或軍事訓練中的重要工具,體現了古人在器械使用上的智慧。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等典籍的注釋或考古研究。
般礴拆開長都乘危傳刍醇醉處之晏然摧鋒陷陣單刀直入盜具調泛東軍獨自箇放稅墳頭服翫瓜果瞶瞀衮黼黑甜何容降責兼金僭越劫剝結不解緣幾何圖形襟義基址劇惡開駛刻覈枯瘁擂主遼僻淩并領條流荒隴客卵白馬蛭蒙魌妙儀南州冠冕謙屈欺賴青篠箔傾卸衾窠全美蜷卧肉刑上根觞絃生疑書削松活廷理兔褐汪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