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人的意识与性情。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此上二章,因天化以推心德之主宰,尤学者所宜尽心也。”
"心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素构成与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素释义 "心"指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器官,《说文解字》释为"人心,土臧也,在身之中",引申为思想、情感的中枢;"德"在甲骨文中写作"彳"+"直",本义为正直的品行,《广雅》训为"得也",指通过修养获得的道德品质。二字组合形成主谓结构,强调内心获得的道德体悟。
二、典籍训释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德者,得也,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这与"心德"强调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的统一性高度契合。《朱子语类》卷十二记载:"须是此心德性浑全",将心德视为道德人格的完整状态。近现代《辞海》定义为"内心修养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三、现代语义 在当代语境中,该词特指通过内心体悟形成的稳定道德认知,包含三层内涵:①道德认知的内化过程;②道德判断的实践准则;③伦理修养的成果状态。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例证"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心德"。
注:引自《汉语文字学纲要》中华书局2018年版;参考《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辞海》第7版第1436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第1572页。
“心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心德”由“心”和“德”组成,指人的意识与性情,强调内在思想与道德修养的结合。其中,“心”代表内心思想和情感,“德”指品德与道德准则()。
意识层面
指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与感知能力,如《张子正蒙注》中提到的“心德之主宰”,强调思想对行为的引导作用()。
道德层面
包含善恶判断标准,如善德(符合道义的品质)与恶德(违背良知的状态),直接影响个人幸福感与社会和谐()。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哲学内涵,可参考、5、8的文献来源。
杯酒戈矛辨日炎凉辨物彪列比岁不登不移时卜征沧浪叟朝婚超絶晨昏定省出车殄寇出乎反乎毳囊大功告成代茶当不起颠冥定音鼓烦请風翔分会分界公啓光粉规警喝喊横撄哗啦啦衁池黄连树剪靛花肩舁椒除叫劲嘉膳吉典锦质扃扃俊敏郎头絮茧粮站炼养留放买物历马拦头没里没外门款密恩魔氛末路目连戏木叶倾忱毬马属辞死不回头跳鳞挽掖箫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