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邪不伐正 ”。谓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 汉 王符 《潜夫论·巫列》:“夫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 贞观 中,西域献胡僧,咒术能死生人……帝以告太常卿 傅奕 。 奕 曰:‘此邪法也。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邪不犯正”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邪妖之法不能压倒刚正之气,比喻邪恶无法战胜正义。其核心含义是强调正气对邪念的压制作用。
出处与演变
最早可追溯至汉代王符《潜夫论·巫列》:“夫妖不胜德,邪不伐正,天之经也。”唐代刘束在《隋唐嘉话》中进一步明确:“臣闻邪不犯正,若使咒臣,必不得行。”。
用法与结构
近义词与反义词
补充信息
英文可译为“Evil will surely not triumph over good.”。成语使用场景多见于文学或论说文中,强调道德层面的正向引导作用。
如需更多例句或典故扩展,可参考古籍《潜夫论》《隋唐嘉话》等文献。
「邪不犯正」是一个成语,表示邪恶势力不能打破正义的力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
「邪不犯正」的拆分部首为「邪」和「犯」,其中「邪」作为左边的部首,「犯」作为右边的部首。拆分后的笔画数分别为「丨」和「牛」。
「邪不犯正」这个成语最早记载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篇章中。意指邪恶之势力不敢挑战正义之道,即使邪恶有所阴谋,但最终还是无法抵挡正义力量的制约。
「邪不犯正」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邪不犯正」,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邪不犯正」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但意义相同。
「正义的力量始终战胜邪恶,因为邪不犯正。」
组词:邪恶、正义、力量。
近义词:邪不胜正、正义不可侵犯。
反义词:邪不敌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