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侶。 清 龔自珍 《台城路》詞:“ 青谿 粥鼓,道來歲重尋,須攜簫侶。”參見“ 簫史 ”。
“箫侶”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但核心指向“仙侶”或理想化的伴侶關系。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箫”(古代管樂器,象征音樂或仙韻)和“侶”(伴侶)組成,字面可理解為“以箫為媒的伴侶”。但在古典文學中,其含義更貼近“仙侶”,即超凡脫俗的神仙眷屬,而非字面意義的音樂伴侶。
典故溯源
該詞與“箫史”的傳說密切相關。據《列仙傳》記載,箫史善吹箫,與秦穆公之女弄玉結為夫妻,後雙雙乘龍鳳升仙。因此“箫侶”常暗指這一對神仙眷侶,象征超越世俗的情誼。
文學用例
清代龔自珍在《台城路》中寫道:“青溪粥鼓,道來歲重尋,須攜箫侶。” 此處“箫侶”既呼應了箫史傳說,也寄托了作者對理想化精神伴侶的向往。
詞義辨析
需注意部分現代解讀(如)将其引申為“以音樂為紐帶的伴侶”,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為當代引申義。權威典籍及詩詞用例均指向“仙侶”這一古典意象。
該詞在傳統文化中多用于描繪神仙眷屬或超然物外的伴侶關系,建議在古籍或詩詞賞析時優先采用“仙侶”釋義,并關聯“箫史弄玉”的典故理解深層意蘊。
《箫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箫(一種管樂器)的伴侶,即指能一起吹奏箫的人。
《箫侶》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竹子)和“人”(人)。它由11個筆畫構成。
《箫侶》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樂文化。在古代,箫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樂器,常常被用于表達感情和交流。因此,兩個能夠合奏箫的人被稱為“箫侶”,以表示他們在音樂上的默契和伴奏關系。
《箫侶》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簫侶」。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箫侶》這個詞在古代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其意思和音讀都是相同的。
1. 箫侶默契,合奏出了動人的樂曲。
2. 他們成為了一對優秀的箫侶。
與《箫侶》相關的組詞有:箫曲(箫的曲調)、侶伴(夥伴)、箫聲(箫的聲音)等。
與《箫侶》意思相近的詞有:箫友、箫童。
沒有與《箫侶》意思相反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