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帶的用具。《新唐書·裴坦傳》:“ 坦 性簡儉,子娶 楊收 女,齎具多飾金玉。 坦 命撤去,曰:‘亂我家法。’世清其概。”
關于“赍具”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赍具”讀作jī jù,指“攜帶的用具”,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二、出處與典故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裴坦傳》記載:唐代官員裴坦因兒子婚禮中“赍具多飾金玉”,認為過于奢華而命人撤去,并稱“亂我家法”。此例既說明“赍具”的詞義,也反映古代士大夫的簡樸觀念。
三、文化内涵
“赍具”多指隨身物品,但結合典故可延伸出“與身份、禮儀相關的用具”之意,隱含對物質適度的價值取向。
四、現代使用情況
當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隨身物品”“行裝”等詞彙。
提示:因該詞生僻且來源單一,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赍具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武器、兵器"。它由"赍"和"具"兩個字組成。
赍具的部首是貝(貝貝),其中"赍"是四點水的字,總共有7畫;"具"則是器物的意思,總共有8畫。
赍具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和《左傳》中,用于形容用以征戰的武器裝備,多見于古代兵器使用的文獻記錄中。
赍具的繁體字為「賫具」。
在古時候,赍具的寫法為「赍具」,與現代字形稍有差别。
1. 那位将軍背負着沉甸甸的赍具,帶領着部隊奔赴戰場。
2. 這把赍具是古代的軍士所使用的兵器,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赍具的相關詞彙有:兵器、刀劍、盔甲、弓箭、戰斧等。
赍具的近義詞包括:武器、兵器、軍械。
赍具的反義詞可以是:文具、生活用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