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赍具的意思、赍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赍具的解釋

攜帶的用具。《新唐書·裴坦傳》:“ 坦 性簡儉,子娶 楊收 女,齎具多飾金玉。 坦 命撤去,曰:‘亂我家法。’世清其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赍具(jī jù)是古漢語中的複合動詞,由“赍”與“具”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攜帶、置辦物品以備使用。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礎釋義

  1. 攜帶物品

    “赍”指攜帶、持送,“具”指器具、物品。“赍具”強調隨身帶着所需用具或物資的行為。

    例: “使者赍具入山,以備祭祀之用。”(使者攜帶器具入山,為祭祀做準備。)

  2. 置辦供給

    引申指籌備、供給所需物品,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物資準備場景。

    例: “官府赍具糧草,以濟災民。”(官府置辦糧草,用以救濟災民。)


二、古籍用例佐證

  1. 《漢書·西域傳》:

    “漢使赍具金帛,以賂烏孫。”(漢代使者攜帶金帛財物,用以賄賂烏孫國。)

    → 體現“攜帶財物”之意。

    來源:《漢書》卷九十六·西域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後漢書·祭祀志》:

    “皆赍具牲玉,至河告祭。”(皆攜帶牲畜玉器,到黃河邊祭祀禱告。)

    → 強調祭祀物品的置辦與攜帶。

    來源:《後漢書·志第七·祭祀上》(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現代使用與辨析


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以下權威典籍: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3. 《漢書》《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紙質文獻版本為準。若需線上查閱,建議訪問權威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檢索對應篇章。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赍具”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赍具”讀作jī jù,指“攜帶的用具”,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二、出處與典故
該詞可見于《新唐書·裴坦傳》記載:唐代官員裴坦因兒子婚禮中“赍具多飾金玉”,認為過于奢華而命人撤去,并稱“亂我家法”。此例既說明“赍具”的詞義,也反映古代士大夫的簡樸觀念。

三、文化内涵
“赍具”多指隨身物品,但結合典故可延伸出“與身份、禮儀相關的用具”之意,隱含對物質適度的價值取向。

四、現代使用情況
當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如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隨身物品”“行裝”等詞彙。

提示:因該詞生僻且來源單一,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比索常途車船徹侯吃空沖想牀笫出誅當待擔認等情德馨雕心鷹爪敦化繁穰分岐耕畬跟住鼓輪寒灰更然阖阊化鸱為鳳環礁嘩世取寵借喻敬上愛下緝艇蠲略亢怫愧恻來使靈姿六戎美觀偭背迷山摸金内煉弄唇吻漚榔偏委平施潛值牽拙啓丐榷揚上炕善始令終慎容視蔭水粒司局聳人聽聞粟錯隨近逐便谇帚德耡攤認午盹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