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枯草的莖。 宋 梅堯臣 《種藥》詩:“故本含新芽,枯莛帶空莢。”
“枯莛”一詞的含義可從字面本義和引申義兩個角度解析,綜合多來源信息如下:
一、基本解釋
“枯莛”指枯草的莖,其中“莛”本義為草本植物的莖幹(如《說文解字》中“莛,莖也”)。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梅堯臣的詩句“故本含新芽,枯莛帶空莢”(),通過對比新芽與枯莖,描繪植物生長與衰敗的共存狀态。
二、引申含義
部分資料(如)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人或事物失去生機,呈現幹癟、憔悴的狀态。例如可描述長期患病者的消瘦體态,或草木凋零後的荒涼景象。這種用法更偏向文學化的比喻,需結合語境理解()。
三、使用注意
建議在文學創作或古籍閱讀時優先采用本義,而引申義需根據上下文謹慎使用。
《枯莛》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柴草枯萎的叢生草地,也指枯萎草木叢生的地方。
《枯莛》的第一個字是“木”,木字的部首是“木”,它有4畫;第二個字是“蔔”,蔔字的部首是“蔔”,它有2畫。
《枯莛》這個詞的來源目前尚無明确的出處,但它常被用于古代文學中,形容荒涼蕭瑟的景物。
《枯莛》的繁體字為「枯藪」。
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目前尚無明确記錄《枯莛》的古代寫法。
這片枯莛中,幾乎沒有生機,隻有枯萎的草木。
枯萎、莛苔、枯燥、石莛、草地。
荒地、荒原、荒野。
綠洲、茂盛、豐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