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 渭阳 。” 朱熹 集传:“舅氏, 秦康公 之舅, 晋公子 重耳 也。出亡在外, 穆公 召而纳之。时 康公 为太子,送之 渭 阳而作此诗。”后因以“渭阳”为表示甥舅情谊之典。 唐 杜甫 《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寒空 巫峡 曙,落日 渭 阳情。”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与君有 渭 阳之谊,欲媳 青君 谅无不允。”
(2).舅父的代称。 唐 李匡乂 《资暇集·渭阳》:“徵舅氏事,必用 渭 阳,前辈名公,往往亦然。”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毕相諴 ,家本寒微,其 渭 阳为 太湖县 伍伯。” 清 方文 《石臼访韩元长》诗:“金石千年事,幽灵仰 渭 阳。”自注:“ 梅解三 , 韩 甥也。其遗集可传,予欲 元长 梓行之。”
渭阳
一、词义解析
“渭阳”原指渭水北岸,属地理方位词。“渭”即渭水(今渭河),为黄河主要支流;“阳”取“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故“渭阳”特指渭河北岸地域。该词最早见于《诗经·秦风·渭阳》,记载秦康公送别舅父晋文公于渭河北岸之事,后成为固定文学意象。
二、文化引申义
《诗经·秦风·渭阳》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奠定了“渭阳”喻指舅甥之情的典故。汉代《毛诗正义》注:“渭,水名;阳,水北……送舅氏至北,念母之不见也。” 后世文人如杜甫在《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中“灞涘袁安履,荆门宓贱琴。谬惭知渭阳”,均借此典寄寓对舅氏的眷念。
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载:“渭水又东迳渭阳县南……县故城在渭北。” 唐代置渭阳县(今陕西咸阳东北),强化了其地理实指意义。宋元后行政区划虽变,但“渭阳”仍见于方志,如《陕西通志》称咸阳“居渭水之阳”。
三、现代使用与权威释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两义项:
① 渭水北岸;
② 引申为舅氏代称。
今多用于文学创作及历史研究,如“渭阳之情”专指甥舅亲情。学者考证指出,其文化意涵源于周秦“甥舅同盟”的宗法传统,渭河北岸作为秦都雍城(今宝鸡)东出要道,兼具地理与礼制意义。
参考来源
“渭阳”一词的含义可从地理、文学典故及文化演变三个维度解析:
“渭阳”原指渭河北岸地区,即今陕西咸阳一带。根据古代方位命名规则,“山南水北为阳”,渭河以北故称“渭阳”。后因秦代尚武文化的影响,“渭阳”逐渐演变为“咸阳”的旧称,其中“咸”取“全”之义,象征阴阳调和、生生不息的道家思想。
甥舅情谊的象征
源自《诗经·秦风·渭阳》,记载秦康公送别舅父晋文公重耳至渭河北岸的场景。诗中“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成为表达甥舅深情的经典意象,后世以“渭阳之情”代指这一特殊亲情。
舅父的代称
唐代起,“渭阳”被广泛用于诗词中代指舅父,如杜甫诗句“落日渭阳情”,李匡乂《资暇集》亦明确记载此用法。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到“渭阳”可形容“情绪高涨”,此说或源于对渭水奔流气势的联想,但缺乏古籍依据,属现代引申义。主流解释仍以地理与文学典故为主。
“渭阳”核心含义为地理名称及甥舅情谊的文学符号,其演变过程融合了历史、文化与哲学内涵。
板行本官毕备才义倒落点鬼雕鈲椟韫恶声公羊子桂香飘核理汇报会甲赋酒钱继武捐躯报国苛碎款辞况于廓达冷心冷面怜哀铃子流落龙夔龙骧麟振鸾彝论师马韩扪参悯贫捻捻转儿蟠虵乾麨啓罗迈当邛邛距虚券台权宜搉筦雀书饶培容贳蹂若肉身菩萨沙雕删裁社赛石濑湿阴水车庶兄署纸尾贪夺恬冲铁板铜絃提命讬坟突撞刎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