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無禮。《漢書·項籍傳》:“異時諸侯吏卒徭役屯戍過 秦中 , 秦中 遇之多亡狀。” 顔師古 注:“無善形狀也。” 宋 洪邁 《容齋三筆·朱崖遷客》:“此人固亡狀,要之為一州主,所謂邦君也。”
(2).指目無法紀的人。《漢書·西南夷傳》:“将軍誅亡狀,為民除害,願出曉士衆。”
亡狀是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主要含義如下:
指言行放肆、不合禮法的狀态。多見于秦漢簡牍文獻,如: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載:“毆大父母,黥為城旦舂。今毆高大父母,可論?比大父母。”其中“亡狀”即指對尊長的冒犯行為 。
漢代文獻中引申為指稱罪行或不良行為,常見于司法文書:
《漢書·翟方進傳》記:“(浩商)捕得,伏其亡狀。”此處指浩商被查明所犯罪行 。
在漢代官文書中,“亡狀”特指官吏失職或治理不善:
居延漢簡中有“驿騎亡狀”的記錄,意為驿騎官員履職不力 。
學術依據: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及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的考釋,古籍用例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及出土簡牍整理報告。需注意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
“亡狀”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
無禮、行為不端
源自《漢書·項籍傳》等古籍,指人缺乏禮節或品行不端。例如《容齋三筆》提到“此人固亡狀,要之為一州主”,即批評某人雖居高位卻行為失當。
目無法紀之人
在《漢書·西南夷傳》中,“亡狀”代指違法亂紀者,如“将軍誅亡狀,為民除害”,強調對不法之徒的懲治。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擴展了該詞含義,形容人因疾病、饑餓等極度虛弱的狀态,帶有貶義色彩,多用于描述病重垂危或精神萎靡的樣子。
白破白日作夢侪好沉疴楚津春誦夏弦磁療得失在人動機與效果餌食廢絶烽台滾霤河濱呵會畫骨花蠟華離晦望焦坼解解截子鏡囊津唾伎術遽委懇祈爛闆老滿兒冷然亂危露滴闾娵忙祥茂陵劉郎眉毛胡子一把抓明庭判解飄悠悠貧苦迫催鋪揚繦杖錢裡起度傾向啓佑诎要桡膕三端三天兩頭騷場時乘事魔食菜書室粟金套管提攝旺健文款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