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惡的意思、積惡的詳細解釋
積惡的解釋
[accumulate evil;accumulated evils] 長期做壞事
查抄逆産,以清積惡
詳細解釋
積久生厭;結下怨仇。《左傳·襄公三十年》:“雖其和也,猶相積惡也,惡至無日矣。”《戰國策·趙策一》:“今足下功力,非數痛加於 秦國 ,而怨毒積惡,非曾深淩於 韓 也。”《吳子·圖國》:“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積惡,四曰内亂,五曰因饑。”
累積惡行。《漢書·董仲舒傳》:“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積善積惡,殃慶自各以其類至。” 明 劉基 《春秋明經·曹公孫會自鄸出奔宋》:“事父而蔑慎終之意不可以為子也。是事也,積惡之原也。”
詞語分解
- 積的解釋 積 (積) ī 聚集:積少成多。處心積慮。積儲。積憤。積郁。積怨。積願。積累(噄 )。積攢。 數學上指乘法運算的得數:積數。乘積。體積。容積。 中醫指兒童消化不良的病:這孩子有積。捏積。 筆畫數:;
- 惡的解釋 惡 è 不好:惡感。惡果。惡劣。惡名。丑惡。 兇狠:惡霸。惡棍。險惡。兇惡。 犯罪的事,極壞的行為:惡貫滿盈。 好美愛善 惡 ù 讨厭,憎恨,與“好(刼 )”相對:可惡。厭惡。好(刼 )惡。 好美愛
專業解析
“積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長期累積的惡行或罪惡。它強調的不是單一、偶然的過錯,而是指惡行不斷積累、日久成多的狀态或結果。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義構成、用法及文化内涵角度詳細解釋:
一、 詞典釋義
- 累積的惡行;深重的罪惡:
- 指一個人或群體長期、反複做壞事,最終形成嚴重的罪孽或惡劣的品行。強調時間上的延續性和數量上的累積性。
-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詞典作為漢語規範詞典,對“積惡”的解釋側重于行為累積的結果狀态。
- (因作惡多端而)招緻的災禍或報應:
- 此釋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因果報應”的觀念。“積惡”不僅指行為本身,也常隱含這種行為最終會帶來惡果(如“積惡餘殃”)。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這部大型曆時性語文詞典收錄了該詞的古義及引申義,包含了因果報應的文化内涵。
二、 語義構成分析
- 積 (jī): 本義為聚集谷物,引申為累積、聚集、堆積。在“積惡”中,表示惡行或罪惡的逐漸增多和長期積累。
- 惡 (è): 本義指罪過、不良的行為或品行,與“善”相對。在“積惡”中,指具體的壞行為、罪惡或惡劣的品質。
- 合成詞義: “積”修飾“惡”,共同構成一個偏正式複合詞,核心意義在于強調“惡”的累積性、長期性和嚴重性。
三、 用法特點
- 書面語色彩: “積惡”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詞彙,多用于較正式或文學性的語境。
- 常與特定詞語搭配:
- 積惡成習 / 積惡成性: 指長期作惡,惡行已成為難以改變的習慣或本性。
- 積惡餘殃: 指作惡多端,遺留給子孫後代的災禍(源自《周易·坤·文言》:“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積惡”因果報應觀的典型體現。
- 積惡不悛: 指長期作惡,不思悔改(悛:悔改)。
- 區别于“作惡”: “作惡”強調進行壞事的動作或行為本身(如“他正在作惡”),是瞬時或階段性的;而“積惡”則強調這種行為長期累積形成的狀态或結果(如“他積惡甚多”),具有曆時性和整體性。
四、 文化内涵
“積惡”一詞蘊含着深刻的傳統文化觀念:
- 因果報應觀: 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周易》)。認為善惡行為會積累并帶來相應的福禍報應,“積惡”終将招緻災禍。
- 道德勸誡: 警示人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小惡累積終成大惡,強調防微杜漸、修身養性的重要性。
- 對惡行的定性: 将長期、頑固的惡性視為一種嚴重的道德敗壞狀态。
五、 詞源與演變
“積惡”作為合成詞,其概念古已有之,核心思想在先秦典籍(如《周易》、《左傳》)中已有體現。其結構穩定,詞義從古至今變化不大,始終圍繞“累積的罪惡”這一核心。其使用體現了漢語詞彙通過單字組合精确表達複雜概念的能力。
- 來源參考:王力《同源字典》,中華書局(探讨漢語詞彙的源流與衍生關系);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上海教育出版社(分析包含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義)。
六、 相關成語
- 惡貫滿盈: 罪惡多得像穿錢的繩子,已經穿滿了一根繩子。形容積惡極多,已到末日。其中“貫”有“穿、累積”之意,與“積”義近。此成語生動體現了“積惡”達到極限的狀态及其後果(通常指滅亡)。
- 來源參考:《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開明出版社。該詞典詳細考證了成語的出處和演變,“惡貫滿盈”最早可追溯至《尚書·泰誓》。
網絡擴展解釋
“積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長期累積惡行或結下怨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長期作惡
指持續性地行不善之事,導緻惡行積累。例如:“查抄逆産,以清積惡”(、)。
- 結怨生仇
因長期矛盾或沖突,逐漸形成難以化解的怨恨。如《左傳》中“雖其和也,猶相積惡也”。
二、出處與演變
- 古代典籍
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三十年》《戰國策·趙策一》等,多用于描述國家或人際間的矛盾積累(、)。
- 現代用法
現多指個人或群體長期形成的惡習或惡行,如“積惡成習終難改”。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造孽、作惡、行惡(、)。
- 反義詞:積德、積善。
四、用法示例
- 警示類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 社會批判
“一些地方‘買官賣官、跑官要官’積惡成習”。
五、相關哲學觀念
《吳子·圖國》中将“積惡”列為戰争的五大起因之一,強調惡行積累對社會穩定的破壞。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的造句和古籍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哀鴻滿路安養院白冠氂纓白頭相并保厘備豫徧舞慚憤顫顫巍巍昌翔車戽撤帳笞鞭沖星風起逢賢把贈高飛遠走管毫瓜農棺器規磨規箴骨嵓嵓赫連江臯節損機鍵驚異考試樂于兩面派廉勇流猋骝馬麻列面食密賜明鋭魔風纀屬椌楬強忮丘禱趨向人面子軟石入孝出弟苫布深耽蛇皮鼓水鑒送嫁訟筒特祀頽爛頹思枉物五方雜處下操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