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洞穴。《文选·宋玉<风赋>》:“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浸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土囊,大穴也。” 唐 杜甫 《九成宫》诗:“曾宫凭风廻,岌嶪土囊口。” 宋 苏轼 《飓风赋》:“忽野马之决骤,矫退飞之六鷁,袭土囊而暴怒,掠众窍之叱吸。” 清 黄宗羲 《过云木冰记》:“南箕哆口, 飞廉 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
(2).盛满泥土用以堵水的袋子。《旧唐书·马燧传》:“ 燧 乃於下流以车数百乘,维以铁锁,锁絶中流,实以土囊以遏水;水稍浅,诸军毕渡。”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水旱祈祷》:“ 乾道 九年秋, 赣 吉 连雨暴涨。予守 赣 ,方多备土囊,雍诸城门以杜水入,凡二日乃退。”
(3). 明 代的一种杀6*人刑具。用装满沙土的袋子压死或闷死囚人。 章炳麟 《思乡原下》:“ 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极諫以干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谓奇节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土囊汉语 快速查询。
“土囊”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三类:
洞穴
指较大的山穴或风口,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例如:
堵水用的土袋
作为水利工具,用于拦截水流。例如:
明代刑具
指用沙土袋压死犯人的残酷刑罚。清代章炳麟《思乡原下》记载明代官员因谏言触怒君主而“戴土囊”受刑。
该词兼具自然地理、实用工具和刑罚工具三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文选》《新唐书》等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
土囊,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土和囊。土字的拆分部首是土,共有3画;囊字的拆分部首是囗,共有3画。
《土囊》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小说中,土囊是形容刘备这个角色的一个别称。刘备被称为“土囊”主要是因为他个子矮小肥胖,相貌并不出众,长相土气,而被人们看不起。但是,尽管表面看起来平庸,他却是一个有着野心和智谋的人物。
《土囊》一词的繁体字为「土囊」。
古时候写《土囊》的汉字为「土囊」。
这个词在《三国演义》中的例句是:“刘备,字玄德,司隶沛国谯县人也。即帝王之胄,历世之囊也。”
与《土囊》相关的词语有:囊中羞涩、土鳖。
与《土囊》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庸碌、平凡。
与《土囊》意思相反的词语有:英勇、出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