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民害物的意思、残民害物的详细解释
残民害物的解释
摧残百姓,损害财物。
词语分解
- 残民的解释 .残害百姓。 汉武帝 《御史大夫遣郡国计吏敕》:“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务勿任用。”.被残害的人民;劫后馀民。 三国 蜀 诸葛亮 《为后帝伐魏诏》:“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弔其残民。” 唐
-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网络扩展解释
“残民害物”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摧残百姓、损害财物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多用于批评统治者或官吏的暴政。以下为详细解析:
基本解释
- 拼音:cán mín hài wù
- 结构:联合式成语(“残民”与“害物”并列)
- 感情色彩:贬义,常用于谴责破坏社会秩序、危害民众利益的行为。
详细释义
- “残民”:
指对百姓的残害,包括剥夺生命、财产或基本权益,如苛捐杂税、滥用刑罚等。
- “害物”:
泛指损害财物、自然环境或公共利益,例如掠夺资源、破坏生产等。
- 整体含义:
形容当权者以权谋私、不顾民生,导致民不聊生的局面,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
历史出处与背景
- 最早记载: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原文提到“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揭露当时地方官吏的腐败。
- 后续引用:清代黄宗羲在《诸敬槐先生八十寿序》中进一步批判“残民害物之人”,强化了成语的贬义属性。
使用场景
- 文学批评:用于描述暴政、贪官污吏或社会不公现象。
- 历史分析:评价封建统治者的失德行为,如《宋史》中提及的苛政。
- 现代引申:可类比某些损害公众利益的政策或企业行为。
例句参考
- “某些官员只顾敛财,行残民害物之事,终遭法律严惩。”
- 辛弃疾痛斥:“吏不敢问残民害物之罪。”()
该成语通过并列“残民”与“害物”,强调对百姓和社会的双重危害,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现实警示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或黄宗羲著作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残民害物
残民害物是一个常见的词组,它的意思是指对人民和物品的伤害或毁坏。将它拆分为两部分:残和民害物。下面我来为您解释一下这两个部分的含义。
残指的是损坏、破坏或剩余的意思。它由部首“殳”和声符“㇏”组成,共有10画。在字典中,它通常有着形象的象征,代表着残缺不全、残留的含义。
民指的是人民、百姓的意思。它由部首“氏”组成,共有5画。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它的写法与现代有些不同,但仍然能够识别。
害物指的是对物品的伤害,包括损坏或毁坏。害有着损害、伤害的意思。它由部首“宀”和声符“㇀”组成,共有5画。物指的是事物、物体,在这里表示被害的对象。
这个词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用这个词组来形容对人民和物品的残害,并对这种行为加以指责。在繁体字中,该词组的写法和现代汉字有所不同,但仍然保留了相应的意义。
下面是一个例句:
这个团伙残民害物,他们偷走了人民的财物,并对公共设施进行了破坏。
除了残民害物,还有一些相关的词组,比如:伤害人民、破坏财物等。而与残民害物相反的词组可以是:保护人民、维护物品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我很乐意为您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