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視察審理。《陳書·宣帝紀》:“乙巳,分遣大使巡行州郡,省理寃屈。”
(2).過問;料理。《新五代史·雜傳二·李茂貞》:“ 從曮 有田千頃、竹千畝在 鳳翔 ,懼侵民利,未嘗省理, 鳳翔 人愛之。”
“省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以下是兩種主要解釋的詳細說明:
發音:shěng lǐ(由“省”和“理”組成)
基本含義:形容人精明能幹,善于節省資源并嚴格管理物質和時間的能力。
詳細解釋:
發音:shěng lǐ
詞義: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語料,可參考《陳書》《新五代史》等文獻。
《省理》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省思和理解。它蘊含着思考、理解和探索的含義。
《省理》的部首是目部,表示與視覺相關的意義。它的拆分部首是目,拆分後的筆畫數目是六畫。
《省理》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的寫作中。在文人圈子中,他們常常使用這個詞來表達思考與理解的意義。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被廣泛采用,成為現代漢語中的一個常見詞彙。
《省理》在繁體漢字中的寫法是「省理」,同樣保留了其原始的意義和發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關于《省理》一詞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1. 他經常花時間進行《省理》,以加深對事物的理解。
2. 通過學習,《省理》能夠幫助提升智力和思考能力。
3. 我們應該養成勤于《省理》的好習慣,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
1. 省思:思考、反思
2. 理解:領悟、明白
3. 看穿:徹底理解、洞悉
4. 深入思考:仔細思索、反複推敲
1. 思辨:思考、探索
2. 悟性:領悟能力、理解力
3. 領略:理解、體會
1. 遲鈍:不敏感、不理解
2. 淺薄:膚淺、不深入
3. 模糊:不明确、不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