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修补。《管子·度地》:“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隄川、沟地、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汉书·高帝纪上》:“缮治 河上 塞。” 颜师古 注:“缮,补也。” 宋 曾巩 《请西北择将东南益兵札子》:“今连营之士,训练精鋭;武库之兵,缮治工巧。” 明 文徵明 《明故资善大夫山阴何公神道碑》:“会盗起,流劫四出,公飭甲练兵,缮治楼櫓,作计守城。”
“缮治”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àn zhì,其核心含义为整理、修补、整治,具体解释如下:
- “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出自《后汉书》)
- 明文徵明记载:“会盗起……缮治楼櫓,作计守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扩展用法,可参考《管子》《汉书》等文献。
缮治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修整整理、整顿治理的意思。
缮字由缶(fǒu)部和彡(shān)部组成,共计11画。
缮治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高祖本纪》中,原本用来形容修治或整顿军队或治理国家。后来逐渐泛指修整整理的意思。
缮治的繁体写法是「繕治」。
在古时候,缮字的写法有一些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缮字的写法为「糸亶責」。
1. 这个档案需要缮治一下,整理得更加清晰有序。
2. 政府决定对城市进行缮治,提升市容市貌。
组词:缮写、缮卷、缮微、缮制、缮述、缮台。
近义词:整治、整顿、修整、修缮。
反义词:混乱、放任、疏忽、弃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