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七屬。 明 王慎中 《海上平寇記》:“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鷙鳥舉而虓虎怒,殺6*人如麻,目睫曾不為之一瞬。”詳“ 七屬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注漢語 快速查詢。
“七注”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軍事裝備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七注”即“七屬”,指古代铠甲的一種結構形式,由七層甲片連綴而成,屬于重型防護裝備。該詞出自明代王慎中《海上平寇記》中的描述:“重英之矛,七注之甲,鷙鳥舉而虓虎怒,殺人如麻,目睫曾不為之一瞬。”
詞源背景
“七屬”中的“屬”指甲片連綴的層數,七層結構增強了铠甲的防禦力,常用于形容精良的軍事裝備。這種铠甲與“重英之矛”(裝飾華麗的兵器)并列使用,凸顯軍隊的威猛形象。
現代誤讀辨析
部分資料(如)将“七注”解釋為“注釋詳盡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對“注”字現代含義的引申誤解。
字形拆解
該詞現多用于古文研究或曆史軍事文獻分析中,例如解讀明代兵制、武器裝備等主題時可能涉及。日常使用已較為罕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七屬”的形制細節,可參考《海上平寇記》原文或古代甲胄研究專著。
《七注》是一個中文字詞,它指的是對某個事物或概念的解釋、注釋,通常由七個内容互相獨立的注釋組成。
《七注》一詞的部首是“言”,由聲旁“讠”和表意字“言”組成。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七注》一詞最早出現在《魯禮》一書,是由古代學者對《禮記》中的條文進行注釋所産生的。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擴展到其他領域的注釋和解釋上。
《七注》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七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七注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為「七謹」,其中的「謹」為古代用于表示注釋和解釋的專用字形。
1. 這本書中有七注非常有價值的注解,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2. 他是一位注解家,經常寫七注來解釋複雜的文獻。
1. 七分注:指對某個事物或概念進行七個方面的注解。
2. 七篇注:指對某個文獻或文章的七個部分進行注釋和解釋。
1. 七解: 指對某個事物或概念進行七種不同的解釋。
2. 七诠: 指對某個文獻或文章進行七次深入的解釋和闡述。
1. 一注: 指對某個事物或概念進行一次注解。
2. 十注: 指對某個事物或概念進行十次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