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卒的意思、散卒的详细解释
散卒的解释
(1).指被击溃了的士兵。《战国策·魏策一》:“臣闻 越王 勾践 以散卒三千禽 夫差 於 干遂 。”《史记·朝鲜列传》:“将军 杨朴 失其众,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绣 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宋 秦观 《谋主》:“昔 张綉 以精卒追 魏 师, 贾詡 以为不可,已而果败;既又请收散卒而攻之,已而果胜。”
(2).零散的士卒。《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发 江 淮 下军散卒及募民以充役,每屯十人,人给牛一头,治田五十亩。”
词语分解
- 散的解释 散 à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 排遣:散心。散闷(坣 )。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集聚 散 ǎ 没有约束,
- 卒的解释 卒 ú 兵:士卒。小卒。兵卒。 旧称差役:走卒。 死亡:病卒。生卒年月。 完毕,终了:卒岁(度过一年)。卒业(毕业)。 终于:卒胜敌军。 兵殁亡生 卒 ù ㄘㄨˋ 同“猝”。 兵殁亡生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散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àn zú,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被击溃、无组织纪律的士兵或军队,也引申形容人员不齐、组织松散或管理混乱的状态。该词最早用于军事语境,后扩展至其他领域(如团队管理、社会群体等)。
详细解析
-
历史起源
- 原指古代战争中溃败的士兵。例如《战国策·魏策一》记载:“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意为勾践用溃散的士兵击败夫差。
- 《史记·朝鲜列传》提到“收散卒復聚”,即重新集结溃散的士兵。
-
扩展含义
- 从军事场景延伸至形容任何缺乏组织性的群体。例如宋代文献中用“散卒”指代零散的士卒或临时招募的民众。
-
现代用法
- 可用于批评团队、企业等因管理不善导致的混乱状态,如“公司裁员后,员工如散卒般士气低落”。
使用场景
- 军事领域:描述战败后溃散的士兵。
- 组织管理:批评团队纪律松散、效率低下。
- 文学修辞:增强对混乱状态的描写,如“市场如散卒般无序”。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溃兵、残兵、乌合之众
- 反义词:精兵、劲旅、纪律严明
权威出处
主要见于《战国策》《史记》《三国志》等古籍,以及宋代文献。现代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亦收录其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散卒》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散兵游勇,即没有组织且独自行动的士兵。
我们拆分《散卒》的部首是:爫(提手旁)与攴(攵)。
根据部首的划分,可以得出《散卒》的部首和笔画分别是:爫(提手旁)攴(攵),总计7画。
《散卒》一词来源于古代军队的组织形式。在古代战争中,军队通常由统一指挥的正规部队组成,但也有一些没有统一指挥的士兵,他们没有明确的阵地和任务,只能散居在各地。这些散居士兵被称为散卒。
《散卒》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散卒》的汉字写法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写法上略有不同。例如,可以用「散卒」的古代汉字写法「散卒」来表示。
以下是《散卒》的例句:
1. 散卒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战斗力是不可小觑的。
2. 在战争中,散卒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与《散卒》相关的组词有:散兵、游勇、独自行动等。
《散卒》的反义词是:正规军,即有组织的、按照一定规则行动的军队。
至于《散卒》的近义词,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例如:游击队、游击战士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