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三者相合。《國語·周語下》:“而令德孝恭,非此其誰?且其夢曰:‘必 驩 之孫,實有 晉國 。’其卦曰:‘必三取君於 周 。’其德又可以君國,三襲焉。” 韋昭 注:“襲,合也。三合:德、夢、卦也。”
(2).三重。多指宮觀的三重門。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孤嶝橫插,洞穴斜經;千丈萬仞,三襲九成。” 唐 劉憲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詩:“下輦登三襲,褰旒望九垓。”《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王宮有三襲門,皆飾異寶。中門中有金巨稱一,作金人立,其端屬十二丸,率時改一丸落。”
“三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ān xí,其含義根據不同語境可分為以下兩類:
這一釋義源自古代文獻,指三種事物或概念的結合。例如:
多指建築(如宮觀、門阙)的三重門或三層結構,強調空間層次感: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三襲”可表示“連續三次攻擊”,例如“周三襲擊”。但此用法多見于具體語境,傳統文獻中較少見。
三襲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于形容對某人或某物的連續打擊、進攻、襲擊。
三襲是由“三”和“襲”兩個部分組成。
“三”是一個基本的部首,表示數目“三”。它的筆畫數是3。
“襲”是另一個基本的部首,在漢字中表示“攻擊”。它的筆畫數是10。
三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是從古漢字演變而來的。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三襲可以用“參襲”的繁體字來表示。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三襲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差異。具體來說,“三”字的演變主要體現在形狀和筆畫上,而“襲”字的演變主要體現在字形和橫畫的位置上。
1. 敵軍三襲,我軍奮勇抵抗。
2. 污染問題對環境的三襲,引起了公衆的廣泛關注。
三襲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三襲戰、三襲而至、三襲連擊等。
近義詞包括:連續襲擊、接連進攻、連番攻擊等。
反義詞可以是:保護、利益、和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