愆咎的意思、愆咎的詳細解釋
愆咎的解釋
罪過。《後漢書·章帝紀》:“朕新離供養,愆咎衆著,上天降異,大變隨之。” 唐 皮日休 《旌王宇》:“若 宇 之道真忠烈之士哉。不以其父得天下為利,以反道為慮;不以己将為天子之子為貴,以愆咎為戒。”《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十五年》:“為壇於 泰山 ,柴燎祀天,以歲旱謝愆咎,禮如南郊。”
詞語分解
- 愆的解釋 愆 ā 罪過,過失:愆忒。愆尤。罪愆。 耽誤:愆期。愆滞。 過:愆伏(天氣冷暖失調,多指大旱或酷暑,有變化無常的意思)。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 咎的解釋 咎 ù 過失,罪過:咎戾。負咎。以彰其咎。 怪罪,處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災禍:休咎(吉兇)。 怨仇:與臣有咎。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愆咎(qiān jiù)是漢語中表示“過失罪責”的複合詞,多用于書面語境。該詞由“愆”和“咎”兩個同義字構成:《說文解字》釋“愆”為“過也”,指行為上的過錯;《爾雅》注“咎”為“病也”,引申為罪責。組合後強化了“因過失導緻嚴重後果”的核心語義。
從權威詞典釋義看:
-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罪過、過失”,如《後漢書》載“斯實有愆咎”;
- 《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書面語屬性,強調“因錯誤行為引發的責任”;
- 《辭源》引《左傳》用例“以蓋前愆咎”,表明多用于曆史文獻。
該詞的語義特征包含兩層:
- 客觀過失性:如《資治通鑒》中“君臣俱有愆咎”指雙方均有過錯;
- 後果嚴重性:常涉及需承擔的責任,如王陽明《傳習錄》“不避愆咎以谏”。
近義詞包括“罪愆”“咎戾”,反義詞為“功績”“善行”。現代使用多見于學術著作、曆史評論及法律文書,例如“追究事故愆咎”。
網絡擴展解釋
“愆咎”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愆”和“咎”兩個近義字組成,具體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過失、罪過,強調因錯誤行為導緻的負面後果。例如《後漢書·章帝紀》中“上天降異,大變隨之”即用“愆咎”表達帝王對自身過失的反思。
二、單字解析
-
愆(qiān)
- 本義:過錯(名詞),如《說文解字》釋為“過也”;
- 引申義:違背、耽誤(動詞),如“愆期”(錯過期限)。
-
咎(jiù)
- 本義:過失、災禍(名詞),如“咎由自取”;
- 引申義:責備(動詞),如“既往不咎”。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曆史文獻:常見于古籍,如《資治通鑒》中“謝愆咎”表示帝王因過失向天謝罪。
- 現代語境:多用于書面語或嚴肅讨論,如批評重大失誤時稱“難辭愆咎”。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古籍例證
- 唐·皮日休《旌王宇》:“以愆咎為戒”——以過失作為警示。
- 《隋書·禮儀志》:“謝愆咎”——通過祭祀儀式忏悔罪過。
如需進一步了解單字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說文解字》《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矮屋按脈白鳳凰頒布飽食北都辯才無閡擘李差訛昌胤乘墉馳影當戶丹毫但願如此短世風蝶風前燭風移俗改羔兒祼玉故曲鼓行憨呆歡賞渙澤灰身粉骨夾細警饬儆勵擊唾壺快門量時度力兩勢下力竭露天通事苗緒木樵内方内僧僻安啌啌咣咣乞巧樓篩汰姗謗擅地申申事不宜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失儀受土收退統率透額羅舞雞下架鄉義小貝下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