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坐禅習靜的一種短榻。如 彌勒佛 坐榻狀,故稱。 明 屠隆 《起居器服箋·短榻》:“高九寸,方圓四尺六寸。三面靠背,背少高。如傍置之佛堂書齋閒處,可以坐禪習禪,共僧道談玄,甚便斜倚。又曰彌勒榻。”《花月痕》第十四回:“ 秋痕 出來,見 癡珠 酒氣薰薰,躺在窗下彌勒榻上。”
彌勒榻是一種傳統漢族家具,主要用于坐禅、靜修或日常小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明代文獻《起居器服箋》中記載其尺寸為“方圓四尺六寸”(約1.5米見方),并描述其作為禅修用具的便利性()。清代小說《花月痕》也提到角色斜倚彌勒榻的情節,印證其日常化使用()。
彌勒榻與羅漢床實為同一類家具,區别在于名稱側重不同:“羅漢床”強調三面圍子的結構,而“彌勒榻”更突出宗教意象()。
《彌勒榻》是指佛教中一個重要的概念,也是指佛教經典中彌勒菩薩坐的床榻。彌勒菩薩是佛教中的一位主要菩薩,被視為彌勒(釋迦牟尼佛下一尊将出現的主佛)的化身,他被認為将出現在世間,為衆生帶來救度和智慧。
《彌勒榻》的拆分部首是:弓、木、木。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彌勒榻》一詞來源于古代佛教經典和傳統文化。它首次出現在佛經或佛教文獻中,作為彌勒菩薩座榻的稱呼,逐漸引申為代表彌勒菩薩本身的詞語。
《彌勒榻》的繁體字為「彌勒榻」。
古時候,《彌勒榻》一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變體字和舊字體常見,如「彌勒榻」。
1. 他親自前往彌勒榻上瞻仰彌勒菩薩。
2. 在佛教寺廟裡,人們常常會在彌勒榻前虔誠地叩拜。
3. 兒童們用彩紙和竹子制作了一座精美的彌勒榻模型,以供祈福。
1. 彌勒菩薩
2. 彌勒教
3. 彌勒佛
4. 彌勒信仰
佛壇、佛座、佛像
彌勒非榻、非佛榻、非法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