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仁君的意思、仁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仁君的解释

(1).仁明的国君。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元 施惠 《幽闺记·罔害皤良》:“见説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 苏曼殊 《惨世界》第十二回:“把杀害他祖宗的仇人,当做圣主仁君看待。”

(2).犹言明公,古代对有地位、声望者的尊称。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乃使仁君飜然自絶,以是忿忿,怀惭反侧。”《后汉书·文苑传·赵壹》:“仁君忽一匹夫,於德何损,而远辱手笔,追路相寻诚足愧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仁君

汉语词典释义

“仁君”是由“仁”与“君”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仁德贤明的君主。以下从字义、典籍用例及权威工具书角度分层解析:


一、基础释义

  1. 字义溯源

    • 仁:本义为“爱人”,《说文解字》释为“亲也”,引申为宽厚、慈惠的道德准则。
    • 君:原指统治者,《说文》称“尊也”,后泛指君主或尊长。

      二字组合后,“仁君”特指以仁德施政、体恤百姓的帝王。

  2. 权威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仁君”指有仁爱之心的君主,强调其以民为本、施行德政的统治特质 。


二、典籍用例与历史语境

  1. 儒家经典中的理想君主

    •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仁君需以礼制约束自身,推行仁政。
    • 《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无敌。”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以得民心,稳固统治 。
  2. 史书中的典范形象

    • 《史记·五帝本纪》称尧舜“其仁如天”,以仁德教化百姓,成为后世仁君原型。
    • 诸葛亮《出师表》以“亲贤臣,远小人”谏言刘禅,暗含对仁君执政标准的界定 。

三、文化内涵与评价维度

  1. 核心特质

    • 爱民恤物:如汉文帝减赋轻刑,唐代宗赈灾济民,均被史家誉为仁君。
    • 纳谏如流:唐太宗以“以人为镜”广纳谏言,体现仁君胸襟。
  2. 与暴君的对照

    古代文献常以“仁君”与“桀纣”对比,凸显仁政与暴政的二元对立,如《韩非子·难一》:“仁君者,惠主也。”


四、现代工具书补充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进一步明确:“仁君”在古籍中亦偶指有德行的普通人,但主流用法仍聚焦于统治者,如白居易《新乐府·杜陵叟》:“虚受吾君蠲免恩”,暗颂仁君惠民之举 。


总结

“仁君”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核心概念,其释义根植于儒家仁学思想,强调君主通过道德自律与爱民政策实现善治。这一词汇至今仍用于形容心怀天下、德泽苍生的领导者。

网络扩展解释

“仁君”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梳理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仁明的君主
    指施行仁政、心怀仁慈的国君。这一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强调君主以德治国、体恤百姓的特质。例如:

    • 三国时期曹植在《求自试表》中提到:“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 元代施惠《幽闺记》中描述:“见说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
  2. 对尊贵者的敬称
    古代对有地位、声望者的尊称,类似“明公”。例如:

    • 汉代阮瑀在《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中写道:“乃使仁君翻然自绝”()。
    • 《后汉书·赵壹传》记载:“仁君忽一匹夫,于德何损?”()。

二、延伸信息

三、文献参考

以上释义综合了《三国志》《后汉书》等典籍用例,以及元杂剧、近代文学中的表述(、)。

别人正在浏览...

闇没安其生八股备百姓不协不知疼痒草闲齿筭楚琛慈明无双隄岸弟息独行虎飜掌腹记负面各司其事笏带隳颠混厕甲米讲寺椒盘桀虐屐屩惊霆浚泉客庭空旷口耳之学枯吻连宵列肆隶圉龙鬐逻捕盲词闷哽幕覆棚舍澎涨皮袋衾被清鲜秦篆齐趋并驾湫仄求战柔穉省元税丧束腰题封蹄趹委延兀者向若而叹现在斜拱谢功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