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髢的意思、發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髢的解釋

假發。 宋 徐铉 《稽神錄·朱廷禹》:“有一黃衣婦人,容色絶世,乘舟而來,四青衣卒刺船,朱髮豕牙,貌甚可畏,婦人徑上船,問有好髮髢,可以見與。”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人一·發髲》:“《周禮》雲王後夫人之服,有以髮髢為首飾者,是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發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fā dí,其核心含義指假發。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發髢即古代用于裝飾或彌補發量不足的假發,通常由真人頭發制成。這一用法在《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也有間接提及,例如刑人或童男的頭發被剃下後用于制作假發。

  2. 曆史與文化背景

    • 制作來源:古代常以“賤者”或受刑者的頭發為材料,後逐漸演變為裝飾品,供女性盤發時使用。
    • 功能演變:早期可能兼具實用與裝飾性,後來更多作為身份或審美的象征。
  3. 相關文獻記載
    在中醫文獻中,“發髲”(與“發髢”同源)被記載為藥材,用于治療小便不通、小兒驚痫等症,但強調需用剃餘之發而非活人發,體現了古人對倫理的考量。

  4. 現代關聯
    雖現代假發制作技術不同,但“發髢”一詞仍被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指代傳統假發形式。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假發的具體形制或醫學用途,可參考《神農本草經》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髢》是一個中文詞彙,可以被解釋為将頭發剃光或刮去的意思。下面是關于《發髢》的其他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發髢》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發”(發絲),右邊的部首是“髟”(頭發)。它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發髢》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是古代人們用來描述剃光或刮去頭發的行為和狀态。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髮髢」。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字形有所差異。《發髢》在古代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的意思和描述基本相同。 例句:這個詞可以在句子中使用,例如:“為了提高遊泳的速度,他開始剃發髢。”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與《發髢》相關的組詞可以是“剃發髢”、“發髢風格”等。在意思上,與《發髢》相近的詞有“剃頭”、“剃發”等。而相反的詞可能是“留發”、“不剃發”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很樂意再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