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thout a worry in the owrd] 不經意的樣子
脫然有懷。——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舒適貌。多指疾病脫體。《公羊傳·昭公十九年》:“ 樂正子春 之視疾也,復加一飯則脫然愈。” 何休 注:“脫然,疾除貌也。”《淮南子·精神訓》:“今夫繇者揭钁臿負籠土,鹽汗交流,喘息薄喉,當此之時,得茠越下則脫然而喜矣。” 高誘 注:“脫,舒也。言繇人之得小休息則氣得舒,故喜也。” 唐 韓愈 《答張籍書》:“今乃大得所圖,脫然若沉痾去體。”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其妻病,道人為灸屋柱十餘壯,脫然愈。” 清 顧炎武 《與歸莊手劄》:“醉德無何,忽雲改歲,兄今其脫然愈乎?”
(2).超越尋常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補遺》卷一:“臣子 栻 ,年十四,脫然可與語聖人之道。”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勸學》:“二 程 子十四五歲時,便脫然欲學聖人。”
(3).超脫無累。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高古》:“虛佇神素,脫然畦封。” 宋 曾鞏 《發松門寄介甫》詩:“今諧與子脫然去,亦有文字歌 唐 周 。” 明 方孝孺 《空同外史贊》:“飄然輕舉者,吾知其為仙;脫然無累者,吾知其為禪。” 清 恽敬 《浙江分巡李公墓表》:“然大府之技,充之至以黨逆中人止矣。而公脫然始終,名高身泰。”
“脫然”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舒適貌(多指疾病痊愈)
指身體或精神從病痛、壓力中解脫後的輕松狀态。例如《公羊傳·昭公十九年》提到“脫然愈”,形容疾病痊愈()。唐代韓愈在書信中也用“脫然若沉痾去體”表達身心解脫後的舒暢感()。
超越尋常貌
形容人或事物超出一般水平,具有卓越特質。如宋代羅大經評價張栻“年十四,脫然可與語聖人之道”(),清代梁章鉅提及二程子年少時“脫然欲學聖人”()。
超脫無累
指心境超然,不受世俗牽絆。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脫然有懷”即表達擺脫束縛後的釋然()。唐代司空圖也以“脫然畦封”形容藝術境界的灑脫()。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原文或延伸解釋,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詞義:
脫然(tuō rán)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突然,突兀。形容某種情況突然出現或突然改變,給人一種突兀的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脫然可以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肉(⺼)和先(先),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脫然的來源不太明确,但在古代漢語中,很多詞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典文學作品或口頭傳承的民間故事。
繁體:
脫然的繁體字是「脫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脫然這個詞時,使用的是「脫然無存」的寫法,形容某物或某種狀态完全消失,一點痕迹也沒有。
例句:
1. 他的突如其來的離開,使我脫然茫然。
2. 驟然發生的事故,使整個城市脫然變色。
組詞:
脫然沒有特定的相關詞組,但可以通過詞義聯想,組詞如:脫穎而出、脫離、突然等。
近義詞:
突兀、驟然、猛然、蓦然。
反義詞:
平緩、漸進。
【别人正在浏覽】